今晚的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就像一场年轻人的嘉年华,运动员、志愿者“小青荷”“爱杭城”,以及身着各岗位制服的工作人员,列队走向离主舞台最近的位置,与“数字火炬人”弄潮儿一起,见证主火炬的熄灭。
在16天的赛会中,场上、场下,前台、幕后,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写满了奋斗、拼尽全力,把“诗意杭州”变得超燃。
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颁给了00后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中国运动员邹佳琪和队友邱秀萍;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王灵作为赛会志愿者代表,走上新闻发布会讲述“小青荷”的青春风采;火“出圈”的亚运会短视频中,“气氛组”的背景音乐响彻比赛现场,被杭州亚运会主新闻发言人毛根洪点赞“年轻人更懂年轻人”……
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到成都大运会,年轻人尤其是00后在大型活动中的亮相已经算不上什么稀奇事了。如今,他们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尽情展现自我,熠熠生辉。
当23岁的王楚钦、20岁的郑钦文、16岁的全红婵、13岁的崔宸曦等运动员身披中国国旗站上亚运会领奖台时,有一群同样年轻的面孔也在岗位上奋斗着。
“20岁,参加了两次(届)亚运会”,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中英双语播音方向学生吴昊在社交媒体写下这句话后,收获了逾2000个爱心点赞。
吴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0年,刚上一年级的她提着鱼型灯笼走上广州亚运会闭幕式舞台,表演广州民谣《月光光》。当时的她对亚运会的认知还很懵懂,只记得“舞台的灯光照在我的身上、观众为我鼓掌”,那会儿她感受到“我就是舞台的主角”。
“13年后,我又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了亚运会中。”经过层层选拔,吴昊成为杭州亚运会板球项目的英文播报员,与她搭档的3名播报员均为90后。
赛场内外,年轻人俨然构成杭州亚运会的主力,以致于1999年出生的中国计量大学学生童剑晖上岗之初还担心,“我和其他志愿者年龄差了四五岁,会不会有代沟?”
上大学前,童剑晖当过两年兵。本届亚运会,他以观众服务领域志愿者的身份上岗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能尽快和其他00后志愿者熟悉起来,童剑晖还专门找到学校礼仪队的同学练习微笑。
“后来发现我的顾虑多余了,他们有事就喊‘童哥’。”童剑晖说,上岗之后,大家很快就在工作中形成了默契,一起引导观众到指定座席、帮助走失的孩子寻找家长、为有需要的观众提供无障碍服务等等。在老师的推荐下,“童哥”还当上了小团队的临时团支部书记。
杭州亚运会人力资源指挥中心执行指挥长、亚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汪杰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届亚运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后,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青年踊跃参与。经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最终选拔出3.76万名赛会志愿者。
赛程过半后,吴昊这样评价自己:“站在工作岗位上,我们都不会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我们通过努力展现风采,也给亚运会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
无论是开闭幕式演职人员,还是志愿者“小青荷”,都在用实际行动答一道证明题,年轻一代能干,而且能干好。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当天,《相约杭州》的短片在长达185米、高近20米的巨大网幕上播放。那是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陆川带领众多青年导演和电影人制作的短片,这个年轻的团队里,有来自北京、深圳等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参与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其他重大项目的年轻人。
“排练了很多遍之后,新鲜感没有当初那么多了,也有些许的疲惫,但是我从来没有划过水。”浙江传媒学院学生谭雯予在开幕式当天参与主题曲《同爱同在》的演出,回忆起“亚运初心”,她“对成为亚运的一分子丝毫没有犹豫”。
谭雯予说,外场训练时间是下午6点至晚上12点,进入“大莲花”合练阶段则是从下午3点至晚上12点。当得知开幕式当晚要面向马来西亚、日本、缅甸等代表团表演时,她“会‘开小灶’加练,还会和朋友互相监督,”只为了向远道而来的宾客展现最好的微笑。
即便是一些远离赛场、感受不到赛事氛围的岗位,“小青荷”仍然会全力以赴。
在工作时间里,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志愿者侯一凡和滕加成被称为“饭王”,每天要为四五百位志愿者发放工作餐,还要清点仓库中供应场馆的饮用水、食品等补给物资。
“我喜欢中国篮球队,很想见到他们。”尽管侯一凡的工作区域就在篮球馆内,但他听不到楼上篮球馆的加油声,也看不到来往的运动员大巴。
不过,这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工作热情,俩人还自创“餐饮板报”,将每天的餐饮以卡通动漫的形式绘画出来,给其他志愿者带来一点轻松愉悦。
汪杰记得“小青荷”身上背负的多个“最”:“服装”最重的是吉祥物志愿者,他们每天需要穿戴重达10余斤的特形演出服互动;“变身”最多的要数在“大莲花”服务的志愿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从开闭幕式演出志愿服务到田径比赛志愿服务的转换;动作最快的是被称为“快擦手”的竞赛领域志愿者,他们与专业运动员“比速度”,精准地抢点、快速地擦拭,确保比赛地面无汗渍。
“他们用认真、细致、敏捷的志愿服务圈粉无数。”汪杰说。
10月3日,中国队男子4×100米接力夺冠后,谢震业为队友点播了一首《年轻的战场》。他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祝我们所有“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战场,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10月4日,卡塔尔跳高运动员穆塔兹·伊萨·巴希姆夺得男子跳高金牌后并追平赛会纪录后,还回忆起了他的亚运志愿时光,“当我年轻的时候,在2006年,也就是我参加比赛之前的那届亚运会上,我是一名志愿者,为跳高运动员拿着衣物篮”。
服务两届亚运会的吴昊则说,“亲身参与到亚运当中,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听见我们年轻人的声音”。
本报杭州10月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记者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