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孔子学院院长专访系列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十三篇,受访人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教师张道建,于2012年10月至2021年8月担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张道建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教学心得等内容。
“我们逐渐体会到在巴基斯坦工作的意义”
问:担任孔子学院的院长是一个非常需要下定决心的事,所以想问问您当时决定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契机是什么?
张道建:我们北京语言大学的孔子学院数量比较多,有一、二十所,每年需要很多的老师外派做院长。刚好伊斯兰堡孔子学院需要一个院长,学校找到我,我说没问题,我可以去,我们也不怕吃苦。我2012年10月份就到这里了,到如今已经有八年多了。
在巴基斯坦的工作意义重大。巴基斯坦正好处在需要国际中文教育的阶段。不仅仅是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们所有老师和志愿者,没有谁是只做完一个任期就离开的。我们逐渐体会到在这里工作的意义,这也是支撑我们在巴基斯坦长期工作的重要原因。
问:您现在担任孔子学院院长已有八、九年,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在这几年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张道建:变化非常大。我2012年刚来的时候,孔子学院就两三个班,一个班15个学生,加起来不到50个学生。场地方面,只有两间教室,一个小语音室,加上我办公室,加起来100平方米左右。2015年春节,在巴方支持下,我们有了现在的教学场地,2200平方米左右,功能十分齐全,六个常规教室,两个语音室,还有图书馆和文化展厅。2015年秋季,招生规模扩大到八个班,翻了三倍以上。2016年,很多人围着我们要报名,报不上名的人,我们还得安抚他,说“这学期报不上你下学期还可以再学”。
这种变化受大环境影响非常大。2016年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落地,很多中国公司进驻巴基斯坦,学生看到了很多机会,他们愿意过来学习,掀起了学中文热潮。我们孔子学院老师最多的时候有14位中方教师、3位巴方本土教师。这几年来,教师规模翻了好几倍,学生规模也翻了好几倍。最明显的变化是参加HSK汉语水平考试人数。2012年,全年参加考试430多人,而参加2017年考试人数增长到3659人。
总体来讲,巴基斯坦现在学习中文和学习中国文化的氛围很好。两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受此影响,我们学生大部分都拿到奖学金前往中国留学。
问:可否请您分享一个在这8年里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孔院学生故事?
张道建:有一个女孩子,家庭条件不算太好,来我们这里学汉语。她为人比较朴实,也比较踏实能干, 学习非常努力,进步非常大,老师们都很喜欢这孩子。我们给了她奖学金机会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因为成绩出色,她又在北语读了本科。她可能觉得学汉语真的很有前途,把她妹妹也带去了中国,都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她妹妹也是我们的学员。她本科学完以后又读了硕士。
我们这个孩子在北语期间表现非常出色,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都邀请她去参加,非常活跃。我觉得她通过学习汉语,不光是改变了自己,她的人生轨迹、她的性格全部都改变了,脱胎换骨,还改变了妹妹的人生轨迹。有一次,新华社记者想要采访她就联系我,我就说这是一个通过汉语学习蜕变为一个小天鹅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问:您可以分享孔子学院举办文化活动的故事吗?
张道建:文化活动的核心是体验。通常情况下,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我们一定会分享传统食物,比如饺子、月饼、汤圆,“谁过来给谁尝一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孩子们首先会被美食、或者好看的东西吸引。
学生们被吸引过来后,也会来体验我们的其他文化活动。我们每一次的体验活动有很多板块的设计,比较突出的有美食板块,时装板块、学生动手实践的板块,还有讲解板块或者影视板块。例如在讲解板块中,老师会给他们介绍中国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他们说,你们中国有这个故事,我们巴基斯坦也有这种故事,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氛围。我跟老师们说,我们要用“交流”这个概念:我们展示自己的文化,也要学习别人的文化,也就是说,你了解我,我也了解你,对彼此的文化都有一些认识。
2019年,我们孔院举办了一个书法展,我找到我的朋友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带到巴基斯坦后,我立刻把书法内容翻译成英文,因为我心里有些忐忑,作为不同的语言,如果不能更好地理解书法内容真的会引起当地人的感兴趣吗?结果却出乎了我的意料,当地人非常感兴趣。他们首先被书法的美所吸引,然后阅读翻译以理解文字的意义。所以,对于这些直观的艺术,人们是有天生的鉴赏力的,兴趣不一定会因为文化差异被消磨。
因此,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过于强调异质性。一句老话叫什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都是一样的,心是从哪来的?就是理,我们都是讲道理的。所谓异质文化也好,同质文化也好,都是以原始的人类心理学为基础的衍生物,最根本的都是伦理学。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各种文化相通的地方非常多,无非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巴基斯坦本土的老师和学生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常跑到我办公室,说:“你看,这和我们先知说的一模一样”。我说,这就对了,你们的圣人和我们的圣人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中巴两国节日的庆祝方式都是回归家庭
问:您觉得中巴两国文化有什么相通之处?
张道建:中巴两国文化总体来说有很多相通之处。伊斯兰文化也好,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也好,都是诞生于内陆的一种农业文明,而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是农业文明很显著的特点。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方说家庭观念。我发现他们的家庭结构跟我们中国一模一样。我们中国传统家庭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是四世同堂,四代人住在一个屋檐下,感到很幸福。巴基斯坦也是这样。我拜访过很多家庭,包括我们校长家,发现他们的家庭气氛非常温馨,几代人都住在一起。
问:伊斯兰堡孔院开展过许多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您觉得哪类文化活动最受学生欢迎?
张道建:主要是传统节日。我们会把节日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我们的课本涉及很多传统节日。我们会用最直观的方式给巴基斯坦同学们展示中国重要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要的大节我们都要举办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上介绍中国文化。
问:您怎么看中巴两国节日的区别与相通之处?
张道建:在节日文化上,巴基斯坦以宗教性为主要特征,这是与中国节日区别非常明显的地方,但是当地庆祝节日的方式却和我们非常相近,即回归家庭,与家人团聚。总体来说,虽然巴基斯坦节日与我们中国节日的名称、庆祝内容不同,但是有些核心是相通的。穆斯林有两个大节,一个是开斋节,一个是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这两个大节跟我们春节地位差不多,人们都需要从各地回到家里,也会形成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国人口数量大,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人比较多,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的人也比较多,这种流动性体现更明显,形成“春运”。巴基斯坦也存在类似现象,只不过他们的交通压力没那么大,但是外地人都需要回归到家庭中,所以每当过节的时候,伊斯兰堡整座城市也几乎空了一般,商场关闭,打工的人们都回家了,政府工作人员也回家了,体现出浓厚的家庭观念。
我认为,世界上所有节日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节日存在的合理性。过节就是打破我们日常生活的平稳状态。人们在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中都在学习和工作,但是也不能一直学习和工作,人都需要特定的事件,比如节日来调节自己。
“更加平和,更加开放,更加平等,更加包容”
问:您觉得应如何从共情角度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张道建:我们要以交流心态来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多元文化交流过程。要想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我们需要更加平和、更加开放、更加平等、更加包容的心态。我们尊重他们,不管是人,还是文化,我们尊重他们的独特价值。
把自己放在更加宽容、更加平等的心态上,我觉得很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博士研究生金圣钧、蒋贤成,硕士研究生王婧雯、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