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又打开了文旅消费新方式

这届年轻人又打开了文旅消费新方式

来源: 新华网
2024-04-20 16: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网记者 闫雨昕

周五下班直奔机场,周末白天游玩,晚上看演唱会,周一赶凌晨5点高铁,8点回公司打卡。

“年轻人热衷做演唱会特种兵”等话题不断冲上热搜,近期,线下演出遍地开花,越来越多年轻人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演唱会之旅,为文旅市场又添一把“火”。

有人说,演唱会是一种“情绪消费”,消费者买的是情绪价值。                                           

“与同频的伙伴一起跟着音乐狂欢,真的超治愈。”“光是想到要去看演唱会,每天都过得很有盼头。”从网友留言看,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与其说是“追星”,不如说是去追寻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近年来这类“情绪消费”不断敲动人们的心弦。从“尔滨”到天水,从演出市场到电影票房,从城市“陪拍”到“搭子社交”,差异化的旅程体验、情绪解压与精神同频、亲切又不失边界感的情感共鸣,都带动当地文旅消费爆火。

形式虽不同,但内核一致,显示了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消费意愿,也激荡着文旅市场的“一池春水”。

“每次来看演唱会只有两三天时间,但并不影响我去博物馆、商业街参观游玩。”像这样围绕演唱会密集设计旅程的人不在少数。人们在感受演唱会现场的激情和快乐之余,也有机会体验当地人文风情,可谓一次出行,两份快乐。

“演唱会+旅游”,带动了涵盖交通、食宿、景区等在内的文旅链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去年我国大型演唱会票房创146亿元新高,万人以上的演唱会场次数较2019年增长3倍,近5成观众跨省奔赴现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以演唱会为“圆心”,以交通、食宿、景区等产业链条为“半径”,撬动了当地消费的方方面面。

当然,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们强烈的情绪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接住这波“情绪消费”带来的“流量”。

“办好一场演唱会”固然重要,但通过演唱会“留住一群人”更值得追求。这就需要城市练好内功,顺应市场,敏锐捕捉消费趋势,拥抱新的商机。

比如,关注下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完善,挖掘更多新业态,如沉浸式的演艺、充满创意的消费场景等,为消费者提供可持续的特色体验,这样才能在喧嚣热闹后,获得消费者长久的青睐。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