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牢牢把握“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来源:光明网 2025-02-10 10: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准确理解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实践要求,为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指引。

1.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深刻认识坚持守正创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必须溯源究理,充分挖掘守正创新的哲学意涵、文化价值和实践作用,把握守改革之正、领改革之先的道理、学理、哲理。

守正创新是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改变和革新,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需要改革并经常进行改革、需要广泛改革和深入改革的社会。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必须坚守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转化,必须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只有立足唯物史观的哲学高度理解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才能深刻把握“改革不改向、改革必彻底”的理所应当。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和创新性的内在体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支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改革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展示着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积淀着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华民族以革故鼎新的进取姿态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传统中国是在传承和变革的历史常态中不断推进的,现代中国也必将赓续血脉、永葆生机,在守正和创新的发展时态中把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守正创新是新征程上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关键之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面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是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跨越新的重要关口,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环境挑战增多,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面对我国改革不断凸显的特殊性,既不能因循守旧,以教条主义的态度直接运用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也不能亦步亦趋,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简单套用国外的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在总结和运用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以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为指导,深化我国改革的实践面向。

2.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论既锚定了改革的发展方向,又激活了改革的发展动能,让改革事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不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创新发展。准确理解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的丰富内涵,要真正弄通“在改革中守的是什么正、创的是什么新”这一根本问题,着力从思想根源上明确守正不虚空、创新不求异的本质要求。

守正,守的是改革的根本原则不动摇。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一是守核心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在“改什么”“往哪儿改”“怎么改”等一系列事关改革方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举旗定向、凝心铸魂,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二是守思想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是一个系统集成、守正创新、蹄疾步稳的历史过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发展方向。三是守道路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为确保中国改革行稳致远提供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四是守制度之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治优势。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运行架构和制度规范,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确保改革活跃有序提供扎实的制度载体、广泛的实施平台和稳定的运行轨道。五是守人民之正,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原则,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改革举措,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改革合力,实现民声有所愿、改革有所应。

创新,创的是改革的与时俱进开新局。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是推进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先导。敢于回应现实、勇于解答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研究上,主动“俯下身子”,从改革一线的鲜活实践中提炼原理性的新观点,在发展潮头的激荡故事中概括规律性的新理论,不断打开理论对现实的思维面向,在改革的广阔天地中开辟理论创新新境界。二是推进实践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行动遵循。于实处用力,在守正创新中真抓实干,改革才能一往无前。一方面胆子要大,以“闯”的干劲、“拼”的精神、“创”的勇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另一方面步子要稳,因地制宜、因势而动,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思改革之问、定改革之策、促改革之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推进制度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以制度形式固定改革创新成果,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既解决问题又建章立制,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四是推进文化创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力量。充分发扬崇尚创新、主张变革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举改革旗帜、兴改革文化、育改革新人。

3.增强守正创新的定力和魄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征程上,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更加坚定贯彻好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不断创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辉煌。

坚定守正创新的信心,将改革进行到底。“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只有登高望远、开阔视野,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方面,站在历史规律的高度把握贯彻守正创新的历史必然,坚定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心。从大历史观看,回顾百余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以及500余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传承发展、变革创新始终是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完善的主题主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站在理论发展的高度把握贯彻守正创新的理论必然,坚定思想引领的必胜信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相互成就,在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未来也必将成为引领改革行稳致远的思想指南。

强化守正创新的责任,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担负着推进改革的重要职责。”道不可空论,理不可空谈,把握好、坚守好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全在于履职尽责,“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坚定守正的政治定力,毫不动摇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既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更不是全盘西化、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增强创新的行动自觉,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汇聚守正创新的合力,充分调动有利于改革的一切积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做好舆论引导,加强对改革新成果、新成效、新变化的正面宣传,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加强研究阐释,加强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研究和阐释,特别是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增强大局意识,从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正确认识守正创新中的破立关系,正确对待破立并举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推动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生动局面。

作者: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