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各地紧锣密鼓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全年工作。梳理发现,多个省份在“新春第一会”中明确提出改革创新主题或将其作为重点任务。
将改革创新作为新一年工作的主旋律,这既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国内经济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改革创新有助于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提升竞争力。
改革创新需要各展所长。各地更加聚焦关键领域,突出重点。面对财力、物力、人力等有限资源,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各地摒弃面面俱到和平均用力的“撒胡椒面”做法,越来越注重“长板”思维,力求找准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如广东利用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江苏提出要更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其他领域协同发展,必将形成“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改革创新需要打好“配合战”。各地不但立足本地经济领域、社会治理、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谋篇布局,而且能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以区域协同、开放共赢的姿态推进改革创新,呈现系统推进和开放协同的势头。长三角、京津冀等地提出要全局谋划、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共建共享等,致力于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注重精准和实效、突出目标导向则是确保改革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强化责任担当、持续优化改进、注重改革实效的气息浓厚。江苏提出,要用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重庆表示,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治理,走出宜居、韧性、智慧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强调改革措施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明确预期的目标和成果,有利于下一步制定具体的方案,确保改革创新能够落地见效。
改革越是往前推进,难度就越大;越是全面深化,任务就越繁重。需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化解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各地直面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勇于并善于将改革创新作为应对爬坡压力、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挺进“深水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经升级到8.0版,坚决服务好经营主体,“死磕”市场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山东着重抓好的10项重点改革任务包括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能源转型改革等。各地在改革创新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修炼韧性,找到突破障碍解决矛盾补足短板的路径,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作者: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