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春节后的返岗开工潮,是面对复杂环境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积蓄的深层韧性与强大信心的现实“缩影”。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又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了经济基础、提供了优质载体、拓展了广阔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协同共进,成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核心命题。
返岗开工展现高质量发展信心
返岗开工是新的一年经济活动重启的重要信号。首先,返岗开工直观反映经济发展“好”的态势。春节后的返岗“就业热”反映了企业预期与劳动力需求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其次,返岗开工有效延续经济发展“稳”的势头。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数据: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它反映出中国经济延续了以往稳定的发展态势。此外,返岗开工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进”的步伐。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返岗开工的“加速度”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已形成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推动了经济回升与信心提振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向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迈进,向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迈进。
企业生产动能的新活力。返岗开工不仅意味着人员的回归,更是企业生产动能的重塑和激发。首先,为企业生产运行注入动能,促进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返岗开工加快了产品从生产线到客户手中的速度,有效缩短生产周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企业通过全面恢复生产能力、落实生产目标,使市场竞争力得以充分提升,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促进企业生产技术迭代,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返岗开工不仅是一个工作节奏的恢复过程,更是经济活力与创新力释放的重要象征,不仅意味着生产能力的重启,更是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希望。此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企业得以调整生产结构,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随着劳动力的流动,企业通过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社会信心提振的硬底气。返岗开工不仅关乎企业的生产运营,更与社会信心紧密相连。一是为社会信心提振增添底气。就业市场的稳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随着员工陆续返岗,企业生产活动得以恢复,市场逐渐回暖,提升了社会对于经济发展未来的信心。返岗开工“保障足”也增强了劳动者的职业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与公众的信心。二是为企业提供有效政策支持。各地政府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各类主体更好推进返岗开工,有效引导企业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快速发展。三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免费“点对点”专列、返岗开工包机等让返岗更顺畅,“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等举措同步推进,反映的是覆盖全民、基层导向、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高质量发展筑牢高质量充分就业基石
高质量发展提升就业质量。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的新型劳动者。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新的劳动资源、劳动工具、劳动形式,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就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劳动要素创新性配置与合理组合,形成知识外溢与创新,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使就业技能结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岗位结构的相应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高新科技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需要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与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实现重新组合,让更多高效劳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流入,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劳动要素基础。三是新质生产力创造新的就业形态。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驱动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远程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形态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一是在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中扩大就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催生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未来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就业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在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中扩大就业。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它创造了大量管理、技术、咨询等专业岗位,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有效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三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增强农业就业吸引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业职业的吸引力和社会地位,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业领域的就业空间。
高质量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度调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从而扩大就业空间。二是推动东西部协作,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三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挥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推动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以及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实现产业协作联动与优势互补,拓展区域就业发展空间。
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共进
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协同共进,本质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协同发展新范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重构经济增长的逻辑进路。一是在注重人的需求中推动协同共进。坚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在人民的参与中促进协同共进。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和导向,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人才培养链条,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三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协同共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物的全面丰富,让人民群众成为协同共进的成果享有主体。
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改善的有效联动中协同共进。经济增长稳,就业才能稳。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提升高质量就业比重,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二是在促进产业升级与劳动力供需平衡中协同共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合理流动工作机制,实现供需平衡中的协同共进。三是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扩大就业的高效互动中协同共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就业容纳力高的创新链产业链生成融合,助推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推动宏观政策的协调互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协同共进。一是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力。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推动经济发展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在推动协同共进中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引导作用。二是落实就业政策的保障力。积极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实施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扶持劳动者创业,完善创业支持体系,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突出人才政策的支撑力。人才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就业稳。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政策,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适应现代化产业升级需求的就业能力。
(王员 刘阳 作者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3BKS03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