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新型城镇化该如何实践?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子铱3月5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新型城镇化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章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关键,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新型城镇化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载体。2024年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较2012年增加了88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减少612万人,大量人口从乡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文章表示,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载体,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农村向城镇的大转移,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成为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载体和通道。
适度人口集聚助力要素重组、实现效率提升。人口聚集可以通过资源要素的乘数效应、公共服务的裂变反应、产业创新的涌现机制和生态效益的帕累托最优等渠道对系统能效产生影响。适度人口聚集是新型城镇化效率跃升的底层逻辑,人口聚集过度或不足均会引发效率损失。通过大力实施“强省会”行动,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明显加快。2021至2023年,贵州省新增城区常住人口191万左右,其中贵阳贵安55万。2024年贵阳贵安新增常住人口20万人左右,增量位居全国前列。逐步壮大的城市人口体量成为巩固省会城市发动机地位的重要基础,为减小超大、特大城市虹吸效应压力积攒力量。通过深入实施“3个100万”等行动,“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加快建设遵义省域副中心和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成效显著。2024年1—11月,8个市州中心城市、66个县城分别新增城区常住人口24万、21万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黔中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59.73%。人口的空间流动,体现了人的意愿和选择,也有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两化协同产业带动给新型城镇化提供持久牵引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通过发展产业增加非农就业,进而带动农民工进城安居,这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大的逻辑。贵州产业结构为13.8:35:51.2,这个“三二一”结构是在工业化未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是虚高的低阶服务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能力有限。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人口中跨省就业人数占比高。近年通过聚焦“六大产业基地”、“3533”产业集群,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就近城镇化拓宽产业容纳空间,既做强了城镇经济,也加快了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城乡居民获得人口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更加趋于公平。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比城镇品质提升更具优先的特质。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较大完善。同时,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城市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城镇品质提升明显。城镇品质提升固然重要,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更具有优先级,因为市民化进程直接作用于城镇化最本质的“人本导向”,推动人在社会公平维度的制度性修复。同时,市民化进程对经济系统具有乘数效应,还可以优化人口结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发展潜能的有效机制。贵州在全国率先取消全省城镇落户限制,实现全省城镇落户“零门槛”,建立以个人为主体、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础的新型人口登记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政策推动解决“人-地-钱”要素矛盾;积极开展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资源禀赋是因地制宜探索城乡融合路径的基础依据。空间异质性必然导致发展路径的分化,要结合资源禀赋,从城镇化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路径。近年来贵州探索出了一些不同的模式,比如,福泉市依靠磷矿资源优势的工业强镇“牛场”模式,榕江县挖掘历史底蕴、发展流量经济的“村超”模式,凯里市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主导的“三村工程”模式,兴义市依托自然人文优势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模式。不同模式在空间融合、社会融合、经济融合、人的融合和生态融合的载体上虽有差异,但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效方面均较为显著。
文章指出,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36.3%提高到2024年的56.65%,提高了20.35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差距缩小了6.45个百分点。这个比率不仅仅是人口的城镇化,而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综合体现,记录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逐步实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生动历程。纵向看,贵州新型城镇化进步有目共睹,横向比则较为滞后,城镇化整体进程落后全国约9年,且省内各地城镇化进程不均衡程度高。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协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还存在都市圈能级不够、城镇带动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安全韧性短板较多、公共服务水平标准不高等问题。贵州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中期,当前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未来一段时期贵州城镇化仍将持续快速增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