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与地区国家共护和平、共促发展、共谋治理、共担责任,正是新时代下对战后国际秩序最根本的坚守和最鲜活的传承。2025-04-09 08:51
2025年是雄安新区设立8周年。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它如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承担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3月31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分析新区如何立足高远,秉持国际标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昂首之姿拉开了新时代高标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壮阔序幕。2025-03-31 15:31
西藏人权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全方位进步,不仅有力揭穿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散播的所谓的“西藏人权状况恶化”谎言,而且开启了西藏人权事业全面发展新篇章,生动展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在雪域高原书写的壮丽华章”,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2025-03-31 10:02
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到新时代人权保障的光辉篇章,西藏人权事业的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为发展中国家、多民族国家的人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参照系和方法论。2025-03-30 0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的人权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促进包括藏族在内的西藏各族人民的繁荣发展。2025-03-29 10:11
近日,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接受总台《高端访谈》专访,谈及对中国发展变化的印象,高金洪表示,中国多年来的变化令人惊叹,中国的整洁、绿色、安全,都是发展带来的成果。2025-03-22 13:25
在3月15日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两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于3月14日在《中国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系统化、多维度的创新实践,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国际对话交流合作的创新模式,努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2025-03-14 09:06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3月12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在人工智能这场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科技竞速中,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塔尖,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先锋队”,更应成为创新生态的“引领者”,要抢抓战略机遇,以教育革新为支点,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性应用”向“系统性变革”跨越,有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发展。2025-03-12 09:3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3月12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中山大学通过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在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环境资源、能源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并依托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未来,中山大学将进一步布局特色园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力量。2025-03-12 09:26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3月12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其生态系统整体脆弱,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未来应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快科学研究和生态修复,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确保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更大突破。2025-03-12 09:2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3月12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我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广阔,部分区域积水严重,传统复垦方式难以恢复耕地。通过构建“水上农场”,发展水稻种植和水生经济作物,结合“渔光互补”“稻渔共生”等立体综合利用模式,不仅有助于耕地占补平衡和粮食安全,还能促进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技术攻关和产业协作的强化,将为采煤沉陷区的高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25-03-12 09:14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瓶颈。需通过完善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机制以及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性,确保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2025-03-11 12:10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巍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应通过澜湄合作框架和双边条约,建立区域跨境犯罪治理机制,加强多边和双边法律合作,确保打击跨境犯罪的有效性,保障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的权益。2025-03-11 12:04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关键。建立全链条转化平台、容错机制和高价值科研导向,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AI与HI(Human intelligence,人的智慧与创造性)双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同步提升。2025-03-11 11:58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行政会委员、立法会议员叶兆佳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坚定维护“一国两制”方针,有序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积极助力澳门融入湾区及国家发展大局。2025-03-11 11:54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辽宁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与开放禀赋,正通过系统性创新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澎湃动能。2025-03-10 09:25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更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大学当前最紧要的任务。2025-03-10 09:20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3月10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香港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大湾区建设。2025-03-10 09:14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童安荣3月10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将中医药融入养老服务中,即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还能让他们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2025-03-10 09:11
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师范大学校长彭凤莲3月8日在《中国日报》刊发文章,表示教育需要突破表象层面的修补,进入社会文化、制度设计等层面深刻开展结构性反思,推动实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档升级。2025-03-08 09:1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3月8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当AI时代已经“破门而入”的今天,我们自己和孩子们都更需要知道自己何以为人,更应该深刻而充满情感地知道“我是谁”,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025-03-08 09:0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赵梅3月8日在《中国日报》刊发文章表示,在中美竞争加剧的态势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文交流能够发挥纽带作用,减少战略误判,防止中美关系滑向冲突的深渊。2025-03-08 08:47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3月7日在《中国日报》撰文表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望75年光辉历程,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025-03-07 10:41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陶坚3月7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举一动牵动全局。中美冲突将是一场大灾难,两国都在力图避免;中美合作对世界来说是件大好事,但问题是美国不愿意。要让美国从不愿意转变为愿意合作,注定是一场持久战。2025-03-07 09:54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3月7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中国持续探索如何将自身优质医疗资源向西流动和开放,让中亚等周边国家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携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意义非凡,使命重大,正以强劲势头促进中国-中亚国家合作中发挥辐射力与影响力。2025-03-07 09:4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3月6日在《中国日报》刊发文章表示,在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2025-03-06 12:20
2025-03-06 12:03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3月6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当前全球多个国家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All in AI”争夺人工智能全球产业链主导权,中国应同样加速布局,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并配套系列政策举措。2025-03-06 11:51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楠3月5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新疆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先秦时期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5-03-05 09:15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3月5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构建系统化、个体化、可持续的共病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慢性病共病的管理效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025-03-05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