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最早支持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的样板。经过10多年的发展,马来西亚在基建、就业、科技、经贸等各领域稳步发展,人民切实受益。
在基建方面,中马双方合作的东海岸铁路、关丹港等“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可帮助马来西亚打通重要港口,改善沿线互联互通,提升港口运输能力。其中,东海岸铁路项目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全长600多公里,建成后将填补马来半岛东西海岸没有铁路贯通的空白,改善沿线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助力马来西亚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该铁路还可能同中老、中泰铁路相联通,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
而关丹港在中企入股后得到扩建,货物吞吐量大幅提升,新深水港区的两个15万吨级深水码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公共散货操作码头之一,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强大的物流支撑。
能源领域,马来西亚计划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31%,中国企业在光伏、储能等领域的投资加速,由中国企业支持的马六甲州500兆瓦光伏电站已进入调试阶段。
在经贸方面,近年来中马经贸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创新高,达到2120.4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中马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8%。据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预测,2025年中马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300亿美元,其中高科技产品占比提升至45%。
产业合作方面,中马政府合作建设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树立了“两国双园”合作模式的典范。马中关丹产业园已开发约10平方公里,签约项目涵盖钢铁、轮胎、造纸等多个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人民币,联合钢铁项目更是带动马来西亚钢铁行业实现质的飞跃,使其从钢铁“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中国中马钦州产业园也发展良好,入驻企业众多,涵盖燕窝加工、粮油产业等,促进了双方特色产品的贸易往来。
“两国双园”正高效率促进中马高新科技企业合作,一批中资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企业陆续入驻。技术引入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中资企业带来的科技创新技术、数字产业合作,为马来西亚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助力马来西亚经济提质升级,也不断开拓出新的双边合作潜力与空间。
地区合作方面,马来西亚担任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将推动RCEP深化实施及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中马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规则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作为当地民族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来西亚华商,为促进中马经贸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750多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则为中马跨越山海的民间交往架起天然“侨梁”。目前两国民间交往密切,人文交流畅通,无论是赴马投资、旅游的中国人,还是来华留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都很容易从彼此身上找到文化上的亲近感。在美国政府发起“关税战”扰乱全球经济的时候,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前景灿烂,为亚太区域经济稳定与繁荣发展带来确定性。
今后中马可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人工智能、人文交流与高等教育等多领域拓展合作,让“一带一路”基建、科技、人文、旅游精品项目遍地开花。
赴马投资的中资企业则可通过扩大当地采购、培育和雇佣当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转让等方式,让中马“一带一路”合作领域更宽广,受益的中小企业和民众更多,从而不断夯实两国民心相通、世代友好的基础。
(作者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来西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