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方守恩:AI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也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瓶颈。需通过完善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机制以及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性,确保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代表委员说|方守恩:AI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也需创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11 12: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各国纷纷加大对AI领域的投入,争夺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挑战,以确保我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瓶颈。需通过完善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机制以及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践性,确保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又是主导国家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引领性核心技术。为把握发展主动权,全球各主要国家均制定了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25-2030年间,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技术将创造1100万个新岗位,取代900万个现有岗位。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因此,培养和造就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国家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文章建议:

一、完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统筹人工智能人才分层分类培养,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成立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人工智能本体、场景应用、系统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面向基础研究层、技术层、应用层等不同人才需求,指导完善培养方案。委托教指委建立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机制,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制定专项计划加快教材、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建议扩大“强基计划”在AI领域的覆盖面,加大本硕博直通力度,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岁到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开展硕博士学位论文环节的评价改革,鼓励以企业产品、应用场景、原创算法等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替代选项。

二、构建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依托融合创新实验室,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企业一线工程师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指导,弥补高校师资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建议以政策指导高校建立青年教师入岗前进入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进行为期6-12个月的带薪实训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知识的共享传播。

三、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建议支持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牵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有偿机制,促进企业先进制造设备和企业核心技术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建议委托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设立人工智能竞赛赛事,以赛促学促训,鼓励企业参与大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赛中开设中小学生赛道,加强大中小创新教育贯通培养,早期识别与培养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建议为校企合作项目开通绿色审批,缩短专利授权周期至6个月,推动成果转化。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