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丁奎岭:深化高校创新供给侧改革需打通“任督二脉”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关键。建立全链条转化平台、容错机制和高价值科研导向,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AI与HI(Human intelligence,人的智慧与创造性)双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同步提升。

代表委员说|丁奎岭:深化高校创新供给侧改革需打通“任督二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11 11: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的创新供给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拔尖人才培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面对瓶颈,高校应如何突破困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3月11日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关键。建立全链条转化平台、容错机制和高价值科研导向,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AI与HI(Human intelligence,人的智慧与创造性)双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同步提升。

文章指出,一般来说,强大的供给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的道理,创新供给能力越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就会越坚实、动力就会越强劲。对于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是最重要的两项创新供给。然而,这两项供给还是存在转化率和培养量偏低的问题。那么怎么打通高校创新供给的“任督二脉”,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呢?丁奎岭认为关键就是做到“三个要有,两个要变”。

“三个要有”主要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有“全栈式、全链条”的公共转化平台。高校的科技成果一般来说成熟度不是很高(只有7%左右达到可工程化阶段),产业化的链条也比较长,因此建立涵盖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转让等关键环节的“全栈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是非常必要的。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机构把转化的事情都干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个阶段都有资源保障。我们环交大的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和江苏省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都是很好的示范。其次是要有“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能够落地的比例比较低(30%左右),那么投进去的钱收不回来该怎么办?打破这个困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升国资的容亏率,“算大账”“算总账”,不去过多地追求保值增值,把营造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也作为很重要的工作目标,真正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与此同时,校内也要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双管齐下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最后是要有“高价值”“极交叉”科研导向。“木有本,水有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是要从源头抓起。转化合同金额是我们衡量成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每年都有提升,但是和国外顶尖水平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2023年全国平均是32万左右,2020年斯坦福平均已经达到88万左右)。“高价值”“极交叉”的科研虽然做起来不容易,但是只要有成果,常常都受到产业界和投资界的青睐,那么转化的成果率自然就会高很多。大家也都知道,“高价值”“极交叉”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和无人区,如果没有成体系的支持与引导,我想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应该不多。所以,希望将鼓励开展“高价值”“极交叉”科学研究写入到“十五五”规划中。同时,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要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同时,设立更多有针对性的资助项目,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更加充沛。

“两个要变”主要是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第一个要变是培养模式要变,要把传统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动态化”“争先式”的培养模式。要以创新链来重塑教育链,打造“动态化”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争先式”的创新实践中迅速成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课程的微课化、模块化,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创新需求,来动态化制定自己的学习路径,多一些“乐高式”的自主构建,少一些“流水线”的知识填鸭。同时,开设更多创新实践课程,举办更多创新创业竞赛,用创新成果来取代标准答案,用创新贡献来衡量学习成绩,多一些争先的“比武场”,少一些内卷的“期末考”,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自驱动成长。第二个要变是AI推动教学改革的模式要变,要将“AI单驱动”的模式转变为“AI+HI”“双驱动”的模式。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但是这场革命不可或缺的核心是人。习题与考试塑造不了思想与人格,快捷与方便替代不了真情与关心,数据与算法培养不出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因此要强化教师的作用,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新性,将教师从授课者转变为引路人,形成知识与人格并进、效率与温度并存、智能与智慧并重的育人格局,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