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时代来临,人文精神该如何传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3月8日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表示当AI时代已经“破门而入”的今天,我们自己和孩子们都更需要知道自己何以为人,更应该深刻而充满情感地知道“我是谁”,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指出,向儿童青少年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经由这些故事和舞台艺术形象,让孩子们了解、走近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属于自己的文化DNA,是全世界儿童戏剧的自觉担当和其作品的重要构成部分。
文章表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作为专门为儿童青少年服务的国家剧院,建院69年以来,创作演出了近200部作品,一半以上是围绕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创作的。比如,连续演出了69年的建院大戏《马兰花》,就是汲取中国民间故事,以童话的方式,表达了“勤劳”“勇敢”的中华传统美德。
近年来,中国儿艺一直在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标也是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的儿童戏剧作品动漫肢体剧《三个和尚》一经首演,就给中国熟知这个谚语的的大小观众带来惊喜,因为它的人物如此特别而鲜活,具有普遍价值的主题可以反转得如此温暖。之后,它成了中国儿童戏剧走进世界的“入场券”:五年之内受邀走遍五大洲,出现在各大国际儿童戏剧节的舞台上,所到之处,不仅征服了不同肤色的各国小朋友及家长,也包括专家同行,他们会好奇:怎么会有这么有趣有意味的故事和这么具有观赏性的戏剧呈现?最有价值的效果,是所有看过的戏的孩子会因此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想象。用15个短剧构成的五部《成语魔方》还有肢体剧《鹬.蚌.鱼》,同样给国内观众带来惊喜,也带着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这些成功实践都是在观念上改“灌输”为“创造”,在坚守故事主旨的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注入更多情感的、艺术的想象,想象来自创作者的好奇,之后则会唤醒小观众们的好奇。这个理念在歌舞剧《猫神在故宫》中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成功。
一部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戏剧作品能够教给孩子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却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开启一份好奇和热爱,透过这扇窗,孩子可以自己去寻找到无限的精神宝藏。这部《猫神在故宫》令厚重的、深沉的、陌生的、遥远的历史文化,在孩子观众心里变得有生命、有温度,可亲又可近,也令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朋友和小朋友生出对故宫的无限遐想。
文章认为,当AI时代已经“破门而入”的今天,所有的灌输教育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当AI时代已经“破门而入”的今天,我们自己和孩子们都更需要知道自己何以为人,更应该深刻而充满情感地知道“我是谁”,需要在祖先的精神DNA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此说来,以艺术(包括戏剧)的方式,唤醒孩子们对自己来路的好奇,从而从文化的意义上认识自己,就成了当代文艺工作者更重要的责任。要知道,所有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未来需要有人类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