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农新生活搬上银幕

新疆棉农新生活搬上银幕

来源:农民日报 2025-05-09 07: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5月2日上午,新疆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八连村村民赵强、管小燕夫妇在自家的大片棉田里接滴灌毛管,准备给棉花地浇水。

“棉花早就实现了滴灌灌溉,很省水。因为这片地碱大,没有采用‘干播湿出’播种,所以到现在才接毛管。”赵强说,头道水在5月底时浇,只需要去泵房打开开关就行,方便得很。今年的棉苗出得很齐,已经快有10厘米高了。浇完水后,能马上蹿高一大截。

前些天,村里集中播放了电影《地上的云朵》,夫妇二人都去看了。劳作中的管小燕记得,他家的镜头很多。

电影中,有丈夫开车去请采棉机的画面,给采下的散花装车的画面,还有8月收管子的画面。另外,也有生活的画面,包括了儿子写作业的,两口子开车送儿子去县城小学上学的,还有采棉花时在地里吃饭的。

为了拍摄电影,导演团队来了很多回。拍摄时,他们起先还想着要做些准备。后来才知道,不用做任何准备。生活中是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

今年,赵强家的棉花地里还套种了孜然。棉花的行间,能看到绿油油的一片。

电影中的棉花地,并不是夫妻当天劳作的那一块,而是不远处的另一块。这几年,两人不仅种着自家的95亩地,还流转了同村村民家的将近300亩地。今年,两人一共种了380亩地,其中320亩是棉花。另外,他们还有20亩地的核桃。种棉花的机械化程度高了,需要人工干的活很少。所以,多种了一些棉花,两口子也能忙得过来。

电影中,有两口子商量着雇人给棉花打顶的对话。过去,棉花管理中,需要人工打顶。但是,那个时令中,花高价都不好找人,所以后来就采用了化学打顶。这一道工序,现在也能用机械来完成了。

去年,赵强家的棉花亩产达到了440公斤,产量不错。今年应该也能保持在那个水平,或者更高。

流转别人的地种,每亩一年需要1300元的流转费。棉花价钱好了,种棉花的收入就会高一些。价钱低了或者亩产低了,收入就会低,甚至也有亏本的风险。所以,农民需要有经营的意识。要不断想办法控制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在棉花地里套种孜然,就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新办法。

儿子上小学,所以每周都回家,电影中就有他的画面。女儿在这几年里一直在昌吉上内初班,不常回家,就没有进入电影。

中午,送化肥的车开进了赵强家的院子。赵强家的化肥堆成了小山。每年,他家要用60吨左右的化肥。化肥不用往地里撒,水肥一体化管理中,施肥和浇水是同一个过程。

赵强家院子里停着好几台拖拉机。每年春耕之时,他种完了自家的地,还会开着农机去给别人干活。按亩收费,每年可以有4万到5万元的收入。

八连村有耕地5000亩,主要种棉花、小麦、核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3.3万元。

赵强说:“我家的收入水平,在村里不算最高,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导演选择我家,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责任编辑:赵双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