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西藏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5 17: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5日,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西藏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宣部人权事务局有关领导,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负责同志、内设机构负责人,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尼泊尔、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藏胞等5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全面回顾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光辉进程和伟大成就,共同探究西藏自治区成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价值。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巩固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巨大跨越,西藏人民开始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世界屋脊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命之春”。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弘扬,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西藏处处呈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研究成果和经验,坚持学术研讨百花齐放、百家齐鸣,加强互动交流、提出真知灼见,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建言献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作出藏学界应有的贡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岩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是这条道路的重要制度成果。西藏自治区6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够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

西藏藏医药大学教授明吉措姆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意义不仅在于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发展,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西藏通过“非遗保护+教育传承+产业转化”模式,实现藏医学活态传承。藏医学的发展成就证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需依托系统性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与国际视野,这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尼泊尔阿尼哥协会第一副主席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谈到,在严峻的自然条件限制下,西藏是如何实现如此迅速的发展的?通过多次到访西藏、参与学术交流,他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中央政府始终将西藏社会稳定视为发展的基石,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援藏、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促进西藏经济繁荣发展,保护和传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才让西藏发生了如此巨变。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喜饶尼玛总结了西藏自治区6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即制度创新与认同强化、产业协同与利益共融、保护创新与价值凝练、民生普惠与情感联结。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多民族国家团结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实践,对祖国的向心力让高原各族儿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构建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体系。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孜东曲德寺堪布、西藏佛学院讲师落追云旦从“拓然巴”高级学衔获得者的视野探讨三级学衔制度对藏传佛教学衔制度的完善作用,指出三级学衔制度的实施是立足藏传佛教工作实际,为建立藏传佛教正常秩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为藏传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健康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他以自身经历为例,阐述了拓然巴在寺庙管理、教育教学、文化和生态保护、教义阐释、引导信教群众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斯里兰卡国家考古局局长助理米兰吉·皮乌米·汉萨玛莉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为例,探讨西藏拉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发展需要在与可持续遗产保护和基础设施规划相协调的前提下实现平衡,这为城市化和文化遗产旅游提供了实证证据,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彬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建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程为例,从共同性与差异性、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中央与地方关系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辩证关系,指出国家统一不仅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逻辑起点,也是价值归宿。妥善处理三个维度所涉及的关系能有效巩固国家统一。这一研究视角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内涵,为新时代的民族治理和西藏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借鉴。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廖云路从宗教工作角度阐述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对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意义,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巩固了党对西藏宗教工作的正确领导,维护了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和成果,捍卫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基本原则,奠定了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格局,保障了藏传佛教领域的民主自治权,推动了藏传佛教的现代化与中国化,促进了藏传佛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尼泊尔专业新闻研究中心执行主席鲁奇·什雷斯塔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一个典型缩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类发展奇迹。进入新时代,西藏是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对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周边国家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澳大利亚藏胞根秋嘉措谈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一场历史巨变的开始。60年来,西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边远地区全面接入国家交通与通信网络,藏语文和传统文化在教育、媒体和艺术等领域中蓬勃发展,信教群众宗教生活在法律保护下得以延续。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民族政策与一些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区别。区别于一些西方国家少数族裔常常遭遇制度性种族歧视、文化同化和社会分裂,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同时,保障其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权利,西藏的发展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伟色金巴彭措(坚赞诺布)以昌都为例,展现了西藏自治区推进宗教信仰自由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他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的辉煌成就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受益者,更是坚定的守护者与建设者。要传承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引导信众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进一步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慈悲与智慧服务众生。

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考古学专业青年学者维拉孔·穆迪扬萨拉格·桑杜尼·库玛丽·马尼克·维拉孔通过考证包括官印、佛教经文、贸易陶瓷和朝廷诏令等西藏发现的文物,证实西藏地方与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保持着重要且持久的联系,描绘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在历史上的深度融合与互动的场景,指出西藏不仅仅是中国边疆,而是从制度层面上纳入了历代朝廷的边疆治理框架,这奠定了西藏自治区形成和发展所需的历史统一性的基础。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朗杰扎西通过开展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汉藏语言互动的历史语言学考察,揭示语言接触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体现,汉藏语言互动与接触让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交流,有助于缩小差异性、增强共同性、形成统一的认同,这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格桑卓玛,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严永山,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拉先加,当代研究所所长张诗高,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欣,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邱熠华对专家学者发言进行评议,认为专家学者发言聚焦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深远意义与借鉴价值,深入系统、富有洞见。发言一致认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是西藏历史上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发言不仅回顾了历史成就,更着重提炼了60年发展实践所蕴含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宝贵经验与借鉴价值。这些思考和智慧,必将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王文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