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将在河海大学启动。苏超赛场从来就不只属于专业的竞技,更藏着无数普通人的热爱与坚守。11日,记者采访了部分苏超球员、教练、赞助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他们,在苏超的舞台上书写着各自的奋斗故事,却共同勾勒出当代青年“以梦为马、不负热爱”的鲜活图景,也让足球精神与城市温情在青春的底色里愈发鲜亮。
17岁门将严子航:
以热爱赴理想,用坚持写就青春足球华章
苏超盐城队17岁门将、盐城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学生严子航,这位曾因苏超赛场惊艳表现“一战封神”的少年,不仅袒露了对理想院校河海大学的赤诚向往,更用兼顾学业与足球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追梦姿态。
严子航与河海大学的缘分,早在初中时便已生根。“河海是‘双一流’院校,足球专业更是全国排名靠前的强校,从那时起,我就把这里当作奋斗目标。”他坦言,队里河海大学校友李千池,成了他了解这所“未来母校”的窗口,两人常交流河海的足球训练模式,学长口中“严格且专业”的训练氛围,让他对这所学校的向往愈发浓烈。此次来到河海大学校园,严子航难掩激动:“以前来是玩,这次是带着‘准学子’的心情参观,感觉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这份对梦想的执着,同样体现在苏超赛场上的坚持。苏超盐城队对阵宿迁队的比赛中,17岁的严子航一战成名:面对2万余名观众的注视,他开场虽有失误,却在中后卫的补位支持下迅速调整,连续扑出关键射门,助力球队获胜。“那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比赛,从紧张到从容,这场球让我的心态成长了一大截。”他回忆道,即便苏超赛事密集,他也未落下学业。比赛中途,学校专门派老师跟队,课余时间全用来上课;如今赛事结束,他更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化课补习与足球专项训练,为明年3月的文化考试和逐梦河海的目标全力冲刺。
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让严子航收获了不少粉丝,其中不乏中小学生。“常有小朋友找我合照,我会跟他们分享踢球的经历,希望能让他们喜欢上足球,去追逐自己的热爱。”返校后,他也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小明星”,不时有人找他签名,但他始终保持谦逊:“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带动更多人关注足球,很有意义。”
谈及未来,严子航眼神坚定:“今年盐城队止步八强有点遗憾,但足球总有输赢。明年我不仅要全力备战高考,争取考上河海,还要继续参加苏超,和球队一起拼出更好的成绩。”从绿茵场到书桌前,严子航用热爱点亮梦想,用坚持跨越挑战,在逐梦路上书写着属于当代青年的热血与担当。
淮安队球员陈志权:
率草根黑马驰骋苏超,以“娃娃足球”播撒青年人才火种
“我们就是群学生、上班族凑成的‘草根军团’,但在场上,要把淮安的拼劲亮出来!”10月11日,淮安队球员陈志权在采访中,谈起球队本赛季的“黑马之旅”时,眼里满是光芒。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年轻队伍,不仅在苏超赛场打出了惊喜,更藏着陈志权对足球青训、青年人才培养的深挚思考。
今年苏超,淮安队成了最让人意外的“破局者”。没有职业梯队背景,队员们白天是学生、是上班族,晚上挤时间训练,却硬生生在第十二轮比赛中,让强队南通队止步12连胜。“赛前谁都没敢想能赢或平,但大家拼得凶啊!”陈志权回忆起那场比赛,语气里仍透着激动。“从开场到终场,没人敢松劲儿,那种为城市拼、为家乡拼的劲儿,比什么都管用。”正是这份“归属感”与“荣誉感”,让这支年轻的草根队伍,在强手如林的苏超赛场站稳了脚跟,也成了陈志权日后培养青年球员的“活教材”。
赛场之外,陈志权还有一个身份——青训教练。他坦言,让幼儿园孩子接触足球、让家长愿意陪孩子踢球,仍是青训的“第一步难题”,但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今,他的青训工作已悄悄向幼儿园延伸,“先让孩子觉得踢球好玩,再慢慢种下热爱的种子,青少年人才的根基才能扎得稳”。
谈及如何把苏超赛场上的拼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陈志权始终绕不开“归属感”和“荣誉感”两个词。“我常跟小队员说,你们踢的不只是球,更是为家乡、为团队的荣耀。”他会给孩子们讲淮安队的故事,讲那些“草根哥哥”如何在赛场咬牙坚持,“不是要他们马上成为球星,而是让他们知道,不管是不是职业球员,拼劲、责任感,才是足球最该教给年轻人的东西”。
对于明年的苏超,陈志权笑着卖了个关子:“淮安队肯定会有新惊喜!”而在青训战场上,他的“惊喜计划”早已启动:让更多孩子踩上草坪,让更多年轻球员带着“为家乡而战”的信念奔跑,“我想看着这些孩子,从追着球跑的娃娃,长成能扛得起淮安足球甚至中国足球的青年力量”。
从苏超赛场的“黑马教练”,到青训场上的“育苗人”,陈志权正用自己的方式,把足球精神的火种,传递给每一个心怀热爱的年轻人。
空调维修工许俊杰:
以热爱为盾,书写不服输的青春
10月11日,苏超镇江队球员许俊杰再次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媒体采访。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在绿茵场上带球突破、调度攻防的苏超球员,白天的身份是穿梭于楼宇间的空调修理工:一手握扳手检修空调,一边在足球场上追逐热爱,他用双重人生,诠释着“不服输”的青春本色。
许俊杰与足球的缘分,早在小学便扎了根。曾是专业队一员的他,虽未踏上职业赛场,却从未让足球从生活里退场。镇江队主教练的一通邀请电话,让他重新燃起赛场梦。彼时的他正被空调维修工作填满,“夏天一到,空调故障集中,我们连轴转是常态”。但面对教练的再三坚持,他咬着牙挤出时间:“再忙,也舍不得放下喜欢的事。”
最初的平衡格外艰难。训练需请假,比赛与工时冲突,老板起初并不支持。直到赛事热度渐起,“老板也希望我能为镇江争荣誉”,许俊杰迎来转机,部分工作交由同事接手,他得以全身心投入训练。盛夏的午后,他刚从30多摄氏度的外机旁下来,又顶着烈日奔向球场;汗水浸透工装,换身球衣便继续奔跑,“在场上踢球,再累也不觉得,这种劲儿跟修空调不一样,是从心里冒出来的”。
在球队里,已经三十出头的许俊杰不算年轻,但经验成了他的“秘密武器”。“年轻队员体力好,但处理球时的观察和判断,需要时间沉淀。”他从不避讳年龄差距,反而将经验分享给队友,“足球是团队项目,大家一起进步才是赢”。他笑着说“足球是圆的,不到最后谁也说不准”,这份清醒与斗志,正是不服输的写照。
球迷的支持,更成了他的“强心剂”。“就算输了,他们也会喊‘不要放弃’,说永远支持我们。”谈及这些声音,许俊杰语气里满是动容。而当被问及想对同样追梦的年轻人说些什么时,他说得实在:“爱好和生活不冲突,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再为喜欢的事拼一把。做热爱的事,永远不会累。”
如今,许俊杰已开始期待明年的苏超赛场:“只要有机会,肯定还来。”于他而言,最享受的瞬间或许不是进球的高光,而是终场哨响时,球迷与队友并肩的呐喊,是从空调外机到绿茵场的每一步坚持,这份不向现实妥协、不放弃热爱的韧劲,正是当代青年最动人的“不服输”。
苏超“最小赞助商”老板娘张敬宇:
常州藏着吸引青年的密码
常州烧烤店老板娘张敬宇从没想过,自己会以赞助商身份出现在苏超这场大型赛事里。“太意外了,也太惊喜了!”谈及收到邀请的瞬间,她的语气里仍带着雀跃。这家名为“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烧烤店,成了苏超赛场边最特别的“助力者”,而她的故事,也意外揭开了常州这座城市吸引青年扎根的独特魅力。
作为苏超“最小赞助商”,张敬宇的烧烤店因这场赛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以前日常不用排队,现在不少人专门来打卡,哪怕知道要等,也愿意多留意着再来。”她笑着说,赛事期间的客流量肉眼可见地增长,虽然偶尔会因排队让客人稍作等候,但这份“热闹”里,藏着大家对苏超、对常州的认可。而更让她触动的,是赛事背后城市展现的细节温度——朋友来观赛时没预约车位,本以为要白跑一趟,没想到保安当场帮忙操作手机,直接引导进政府内部免费停车场,“出来时一分钱没收,他说这是第一次在观赛时遇到这么贴心的安排”。
这份贴心,早已融入常州的城市基因。张敬宇和家人本不是常州本地人,后来因为“觉得这座城市待人亲”,全家便陆续扎根于此。“常州不排外,特别包容。”她细数着这座城市的好:消费不高,房价友好,年轻人不用被高额生活成本压得喘不过气;产业更是“跟得上年轻人的脚步”,新能源产业势头正劲,到处都是机遇;更别说常办的演唱会和太湖湾音乐节,“都说‘年轻人喜欢的事,就让年轻人自己做主’,这种重视,我们看在眼里,也觉得心里踏实”。
如今,看着店里来来往往的年轻人,听着他们聊苏超赛事、聊在常州的工作生活,张敬宇更笃定当初全家留下的选择没错。“常州不是那种让人有距离感的大城市,它会把‘方便’‘温暖’藏在细节里:免费的停车位、包容的就业环境、懂年轻人的娱乐安排,这不就是年轻人想安家的样子吗?”
从一家烧烤店的“意外出圈”,到苏超赛事点燃的城市热情,再到藏在细节里的青年友好,常州正用自己的方式,写下属于“青春华章”的注脚。而张敬宇的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不仅能让普通人的小生意有机会站上大舞台,更能让年轻人找到扎根的底气与热爱的理由。
无锡队球员蔡明哲:
从“太湖三傻”到四强荣光,逆袭路上唱着凡人的奋斗歌
“从垫底到四强,不是运气,是我们大半年磨出来的底气!”苏超半决赛临近,无锡队球员、河海大学校友蔡明哲语气坚定。这位白天在江苏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伏案工作的普通人,夜晚换上球衣奔跑的身影,恰是无锡队“凡人逆袭”的最佳诠释。这支曾被戏称为“太湖三傻”的队伍,用团结与坚持,把积分垫底的开局,写成了如今剑指决赛的奋斗故事。
蔡明哲与足球的羁绊,早刻着“坚持”二字。早年他在江苏舜天青训队锤炼技艺,后来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特招进入河海大学,校队的绿茵场是他课后最常去的地方。“河海的校训教会我脚踏实地,不管是工作还是踢球,都得一步一个脚印。”如今,下班后仍会挤出时间保持状态,“踢球不是年轻人才有的专属,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无锡队的逆袭,始于一场“不被看好”的开局。今年3月,球队刚组建时,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磨合远谈不上顺畅,场上跑位不默契,机会球抓不住,积分赛一度排在末尾,连队员们自己都半开玩笑地认领了“太湖三傻”的称呼。“一开始输球很正常,大家心里也急,但没人抱怨。”蔡明哲回忆,训练结束后,有人主动留下加练传球,有人帮体能弱的队友补练耐力,“有困难一起扛,没什么斤斤计较的,这就是我们的团队”。
转折点,藏在“不放弃每一次机会”里。随着训练次数增多,队员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从前“抓不住的机会”,渐渐能稳稳攥在手里。
“足球是圆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好。”蔡明哲说,球队就像普通人的人生,有低谷也有高潮,关键是在低谷时不松劲。正是这份韧劲,让无锡队一路追赶,从垫底梯队突围,最终闯进四强,还多了个“苏南荣光”的新名号。
如今,面对即将到来的半决赛,无锡队没有丝毫松懈。“我们不会辜负球迷的期盼,肯定全力以赴。”蔡明哲的话,也是整支队伍的心声。这支没有职业球员的“草根球队”,用大半年的奋斗证明:所谓逆袭,不过是凡人带着热爱,一步一步把“不可能”踩成“可能”;所谓荣光,不过是一群普通人并肩作战,把“垫底的开局”,唱成了最动人的“凡人奋斗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