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各地多举措保“三秋”生产 全力守护群众“粮袋子”

“干”字当头!各地多举措保“三秋”生产 全力守护群众“粮袋子”

来源:央视网 2025-10-14 09: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视网消息: 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影响,陕西咸阳农机部门指导农户对农机采取加装浮力轮、改装三角履带等举措,全力保障“三秋”生产。

 

 

日前,在咸阳市泾阳县的一处机收现场,一台台履带式收割机在松软的泥地里来回穿梭,完成收割、脱粒等工作。而对于轮式联合收割机无法下地的问题,当地农机部门指导农户在收割机原有的轮胎外侧加装“浮力轮”,增加轮胎整体宽度,增强在湿软田地中的通过性。

 

在冒雨抢收的同时,当地紧急启用所有烘干塔,目前咸阳市共有97个粮食烘干点,日烘干能力2.1万吨。在兴平的一家烘干企业,记者看到企业正开足马力开展烘干作业,每日作业时间从以往的8小时增加到12小时以上。

 

据介绍,今年,陕西咸阳应收玉米220万亩,计划机播小麦297.5万亩。截至10月12日,当地已完成机收玉米66.87万亩、机播小麦82.45万亩。

江苏丰县:多机械协同 昼夜不停抢收抢烘

江苏北部地区自9月下旬以来阴雨天气不断,为应对天气带来的秋收困难,当地加大机械收割、烘干力度,保障玉米、大豆收获。

 

这两天,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多个乡镇,农户们正与时间赛跑,趁着阴雨间歇期抢收成熟的玉米。持续阴雨天气导致田间积水、土壤松软,10月以来,当地紧急调度360多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投入抢收作业。据天气预报显示,10月中旬起,当地还将迎来降雨天气。

 

收获后的玉米等作物被迅速送往附近的烘干中心。今年当地新投用的烘干中心,这几天烘干设备同样昼夜不停工作。屏幕上实时跳动粮食含水率、烘干温度、仓内粮量、进出仓流量等数据,通过温控与循环风技术,一天时间就可将1000吨的高水分粮食烘至安全标准。

 

今年,丰县种植玉米和大豆总面积达74万亩,目前当地有固定式和移动式粮食烘干设备186个,具备日烘干7000吨粮食的能力,同比去年提高34.6%。预计本月下旬江苏丰县的玉米和大豆可收获、烘干完毕。

山东临沂:与天气赛跑 全力推进秋收工作

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获带来严峻挑战。在山东临沂,党员干部奋战在抢收一线,带领村民与天气赛跑,全力守护秋粮。

 

杨兰清,是山东临沂郯城县庙山新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他所在的合作社种植了8000多亩玉米。然而,郯城县连日降雨,让这片丰收在望的土地面临严峻考验。一边是合作社的抢收压力,一边是全村三千多村民的收成牵挂,这让杨兰清寝食难安。

天刚蒙蒙亮,杨兰清已经带领合作社成员抢修田间道路。杨兰清告诉记者,抢收就是抢时间,合作社还有4000多亩玉米尚未收割。趁着雨势减弱,他紧急调集十余台履带式收割机和四台大型运输车,全力推进抢收工作。

 

然而,抢收只是第一步,烘干成为另一大难题。杨兰清的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有限,仅为600吨。为确保周边散户的玉米也能及时烘干,他每天特意留出200吨的烘干额度,优先保障村民需求。

目前,杨兰清合作社的大型烘干设备已实行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玉米烘干量。在烘干仓库,记者看到堆满了当天送上来的玉米。此时,已是晚上10点多,忙了一天收割玉米的杨兰清正在现场指挥车辆运送玉米。

 

一边是机器的极限运转,一边是社员焦急地等待。合作社老社员李富民家的260多吨玉米迟迟未能烘干,情绪激动。为化解矛盾,杨兰清连续两天两夜抢修两台老旧备用设备,每日新增100吨烘干能力,缓解了燃眉之急。在杨兰清和全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庙山新村玉米收割已完成80%。

频繁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哪些影响?

9月以来,我国北方多地降雨频繁,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和黄淮出现多轮降水天气过程,多地出现破纪录降雨。频繁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哪些影响?来看专家分析。

秋收连阴雨是指在秋季农作物成熟收割关键期出现的持续性阴雨天气,主要特点是降水持续时间长、空气湿度高、日照严重不足,且恰逢秋收作物“成熟—收割—晾晒—储存”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季节的连阴雨,是秋收季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9月以来,华北南部、黄淮及陕西等地出现9轮降水过程,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降雨日数普遍超过20天;河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达30~3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20天。综合来看,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秋收连阴雨强度重于2021年。

连阴雨导致华北南部、黄淮、陕西等地机收受阻、秋收进度明显偏慢。未来,10月14日和16日、17日还有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水过程。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较高,建议上述各地抓住降水间隙,应收尽收,并且收获之后及时散墒、整地,备播下一茬作物。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