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南海蓝宝石——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使命

面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我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岩岛保护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是深度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关键行动,生动展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实践,更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中,中国对全球珊瑚礁保护承诺的郑重兑现,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担当体现。

守护南海蓝宝石——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使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5 17: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杨静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珊瑚礁监测网2021年发布的全球珊瑚礁状况报告指出,受到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2009-2018年间全球珊瑚礁珊瑚数量减少了14%。《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4)》显示,1980—2023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面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我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岩岛保护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是深度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关键行动,生动展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实践,更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中,中国对全球珊瑚礁保护承诺的郑重兑现,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担当体现。

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年来积极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要基础,它们是国家生态屏障的坚强基石,肩负着保护珍稀物种与关键生态系统存续的重任,是国家生态安全防线的核心据点与科学研究天然基地。当前我国涉及珊瑚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7个,其中5个直接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这些保护区形成了从热带到亚热带的"带状守护链",共同构成了中国珊瑚礁守护的经纬网络。黄岩岛保护区作为最年轻的成员,填补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中沙群岛生态节点的关键空白,也标志性地昭示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限于陆地,更向着浩瀚海洋坚定延伸,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实质力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适用于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全球保护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濒危生物关键栖息地;或是天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黄岩岛以其重要的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值得此荣衔。

2024年《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显示,黄岩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丰富,造礁石珊瑚多达109种,所有造礁石珊瑚物种均为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中41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近危物种、14种被列入易危物种。黄岩岛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是珊瑚礁鱼类、礁栖无脊椎动物及砗磲、绿海龟等珍稀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水域,对维系南海中部生态廊道畅通、保障区域海洋生产力意义重大。从地球生物海岸构造的角度看,黄岩岛恰居全球珊瑚礁“黄金分布带”,在全球珊瑚分布格局中具有关键生态衔接性;黄岩岛造礁石珊瑚群落还表现出对海水温度升高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耐受性。黄岩岛海域对提升南海海域珊瑚礁生态韧性、提升区域物种迁徙扩散能力意义深远,亦可作为探索气候变暖压力下南海珊瑚庇护所科学研究的理想区域。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岩岛可以为南海造礁石珊瑚及相关物种提供重要栖息地和庇护所。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黄岩岛保护行动生动彰显了中国一直在切实守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责任链条中前行,不仅填补了珊瑚礁关键栖息地网络在南海中部生态保护的关键空白节点,也强化了南海海洋保护生态廊道连通性,为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生态廊道可持续保护注入中国方案之力。

当前虽然黄岩岛保护区生态环境好、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但仍面临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重威胁,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可能导致珊瑚白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威胁珊瑚礁生长等生态风险。黄岩岛的独特地理位置、生态重要性与脆弱性决定了她迫切地需要科学精准和可持续保护措施,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强黄岩岛保护区的监管和保护力度:一是加强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监测,掌握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和演变趋势,识别保护区及其周边海域生态廊道,掌握可能面临的生态风险;二是坚持依法依规保护,加强人类活动监视监测,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坚决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珊瑚礁的违法行为,适时组织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对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系统性、机制化的科学研究,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设立保护区仅是保护南海蓝宝石——黄岩岛最初的步伐,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关注支持和广泛参与。您可以学习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和脆弱性,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从生活节电节水减少碳排放做起,拒购珊瑚礁重要生物及其制品,参与海洋保护公益行动,用实际行动守护蓝色家园。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