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高校国际化办学:从文化传承到全球对话

在全球化与文明互鉴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正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认同价值,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支点。

非遗赋能高校国际化办学:从文化传承到全球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7 10: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全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基因,是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生动体现。在全球化与文明互鉴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正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认同价值,成为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支点。

目前,中国以43个项目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总数世界第一,这些涵盖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等领域的宝贵遗产,为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和创新动能。

构建多维传播体系深化文明对话内涵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正在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方式,将非遗融入国际化办学实践。

在传播平台建设方面,各高校通过打造品牌化、系列化的国际非遗展览和文化实践工作坊,将静态的文化展示转化为动态的深度体验。如苏州大学举办的“锦绣中华”非遗国际巡展,不仅展示云锦、苏绣等精美实物,还邀请国际师生参与制作体验,使非遗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对话媒介。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各高校创新推出“非遗+”融合课程模式。苏里南大学孔子学院将剪纸、茶艺等非遗项目融入语言教学,推动非遗成为跨文化理解的“活教材”。浙江理工大学开设“织锦记忆传承与创意设计研修班”“现代丝绸产品创新设计技术”国际培训班等,深入阐释非遗技艺的历史与工艺。北京语言大学开设“非遗国际传播微专业”,系统讲授非遗保护理论、跨文化传播方法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这种“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教学模式,使非遗从文化认知升华为创新实践的载体。

在数字技术融合方面,高校可积极利用数字手段拓展非遗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构建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非遗以生动、可感的形式呈现给全球观众。如清华大学搭建的“非遗数字孪生平台”,利用VR/AR技术复原重要非遗场景,能够沉浸式体验古琴制作、传统印染等技艺全过程。通过技术赋能,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更创造了文化传播的新维度,使非遗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全球文化胜任力

高校将非遗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双向互动、多层推进的育人新模式。通过构建“非遗通识教育+专业能力融合”的课程体系,超越工具性的技能培养,为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全球视野。

在留学生培养方面,通过构建“认知-体验-创新”三阶培养体系,帮助国际学生实现从文化了解到文化认同的转变。浙江理工大学打造的“非遗+语言”课程体系已拓展至12个非遗门类,每年吸引超过500名留学生参与。该校塔吉克斯坦留学生孟轲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武术、茶艺等非遗项目,他不仅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更创立跨境贸易平台EGTP,将中国刺绣、陶瓷等非遗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在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方面,高校探索出“产教融合、创教结合”的新路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李祖村共建的国际创客研学基地,创新性地将扎染、竹编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跨境电商相结合,形成了“技艺传承-创意设计-产品开发-国际营销”的完整链条。这一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更提升了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国际文化产品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构建“在地国际化”培养体系。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在校内创设跨文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离校园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能力。这种创新模式为破解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强化学术创新网络 构建国际话语体系

非遗研究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为高校整合学术资源、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高校可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体系与深化国际学术协作,有效提升学术创新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构建跨学科研究体系,夯实学术根基。高校可通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等专门机构,汇聚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围绕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展系统性研究,如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乡土文化遗产研究所等。这种跨学科整合能有效突破单一学科局限,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传统工艺振兴等关键领域产出系列创新成果,不仅能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国际学术对话建构了共同的知识基础。

深化国际学术协作,提升对话层次与影响力。高校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联合研究项目,在保护技术、传承模式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例如,高校可联动国外高校或团队,开展非遗门类国际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品牌讲座以及支持师生出席国际论坛,构建稳定、双向的学术交流机制,既吸收全球智慧,也向国际学界清晰展示中国非遗研究的前沿进展,显著增强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推动中国从非遗研究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面向未来,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非遗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国际化运用。要加强非遗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主要非遗门类的数字资源库和共享平台。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非遗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国际传播。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非遗教育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更能够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智慧。这种以文化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