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里,“拐点”一词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现在,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外交将出现重大“拐点”,其国际事务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未来的历史学家们或许会把这种转变界定为21世纪上半叶的一种地缘政治趋势。
许多外国人明里暗里地担忧:中国强大起来后会有怎样的动作?不少外国人士认为,所谓的“中国威胁”必定会出现。但这些人了解真正的中国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一句经典的论述:中国需要“韬光养晦”。
现在,世界舞台的“中国时代”是否已经到来?2014年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针对党内高层的外交工作会议上做出最清晰的指示:中国要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这是中国八年来首次做出类似表态。
习近平详细阐述了“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原则任务”。他强调,保障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快壮大自身实力。他还指出,中国要在世界日益多极化的潮流中开展“大国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与他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伙伴关系,努力从他国获得更多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想要成为全球领导者,仅靠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道德层面的支撑。习近平指出,忠诚、友善、正义、美德与公平和利益同等重要。
在一地区自贸区会议的高级会议中,习近平指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并引领,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把更多的中国元素纳入到国际规则中。”为推动国际秩序的历史变革,习近平把中国的外交政策重塑为“积极参与”。无论是从气候变化还是到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他把中国从一个跟随时代的奔跑者转变为具有创新力的引领者。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以强大的国力重新站在国际舞台中,势不可挡。
习近平为中国谋划的蓝图究竟是怎样的,世界都在观察。很多人充满期待,也有不少人对此担忧,甚至还有人表示惊异。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他在自己的新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清晰解答了这一问题。
中国要成为国际强国,其理念和哲学必须得到国际层社会的尊重。这并不局限于经济和军事方面,还包括对中国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的认可、政治体制的认可,尤其是执政党永久执政地位的认可。
这是一个涉及更大层面的话题,但这种理解只能在一种共识中发展形成。中国的政治体制仍会继续改革,将更加透明与自由。外国人士也会理解这种务实的作风能够解决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这是实行多党制所不可能做到的。
在我对后冷战时代的设想中,中国越来越多地承担了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的责任,而这一责任当然也包括反对那些给自己国民制造麻烦的政权。在寻求道德的最佳平衡点上,中国或许会不计前嫌。
而美国应该摒弃冷战思维,“遏制中国”即古板陈旧又会自掘坟墓。当然,不同的观点在某些领域依旧存在,比如贸易平衡、人权问题、领土争端,但是不同的政治体制却不应该成为争论的焦点。18、19世纪的政治经济理论已不适用于21世纪,许多国家完善了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管理制度,而这些调整从本质上无法推广,也不是静态的。
当今世界,真正的冲突并不在于政治体制的差异,而是先进、有实力、快速发展的国家和落后、被剥削、被压迫的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外交理念理应得到掌声。
关于作者: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Robert Lawrence Kuhn),企业战略顾问和政经评论员。库恩博士与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关系密切,著有《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等。库恩博士是国际企业战略家和投资银行家,并且在CCTV、BBC、CNN、Bloomberg等多家媒体担任评论员,还是《中国日报》与《南华早报》专栏作家。
(编辑 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