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当前存在持久合作的战略基础

作者:李海东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1-16 13:37:52

汪副总理访美期间的表态实际上是对1978年以来中美经济关系的高度概括总结。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变化,是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密不可分的,而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加速更新换代更是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感知其必要性与紧迫性的。中国自身是践行国际经济运作规则的受益者,尽管这些规则本身带有鲜明“美国制造”色彩。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规则或元素,只要有利于自身发展,就可以大胆实践与吸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以来中国快速崛起的重要缘由。

对自身实力的客观清醒认识,是我们制定有效对外政策的前提。尽管中国综合实力增长迅速,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美国2014年GDP总量较中国多近一倍,军费开支超中国4倍多,正式盟国数目接近40个,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盟国。同时,美国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在当今世界难有匹敌者,英语为世界各区域普遍使用更成为其软实力增强的有利保障。中国不具挑战美国的综合软硬实力。明确表达此事实,有利于否定实力迅速增强背景下中国部分民众过分唱衰美国的论调,促进客观看待美国实力与地位,也有助于缓解一直以来对自身霸主地位遭受挑战而异常敏感美国的担忧,进而为中国营造一个适合于内部深入改革的外部有利环境。

自2011年美国正式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美关系进入自身发展的又一关键转折期。美国强烈质疑崛起中国是否会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其亚太盟国配合美国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美对华防范态势加强。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导致中美关系波折与不确定性。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大起大落不同,中国对美政策始终保持连贯性,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基础上,塑造一个平等基础上合作共赢的局面。与美国时常在中美关系中制造麻烦不同,中国往往是推动中美关系摆脱困境,走建设性解决纷争的道路。中美建交以来36年发展历程对此反复予以揭示。

中美实力差距大并不意味着中美合作动力的消失。盖特斯通研究所文章对汪副总理讲话的解读忽视了美国如对华采取破坏性政策对美国自身将会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实际上,中美关系性质不是一时、一事决定的,而是有深刻战略合作基础的。在美国对这一基础为何而迷茫困惑之时,中国实际已对此予以指明,即:国际体系的稳定与渐进性变革。中美在该体系中存在重大利益关切,谁损害该体系都将会导致损人害己结局。但该体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而需根据中美实力消长与国际形势变化而始终演变的,从而保持体系本身灵活性与持久性。美国当前优势实力的持久保持,决定性地取决于其是否有意愿始终保证该体系的包容性特色。如“否”,美国实力基础会持久遭受侵蚀,如“是”,美国将会与中国在实现共同繁荣与和平性改进现有国际体系进程中更为持久地保持其优势实力。让美国理解这个道理,并不容易。“大白话”有时能戏剧性地有效提醒美国认识中美关系的互利性。

同舟共济是中美共赢的必由之路,破釜沉舟只能导致彼此关系倒退与国际形势的急剧混乱。2014年11月习奥会为随后两年中美关系明确了合作的具体行动路线图,中美双方将在区域稳定、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反恐等诸多领域展开更多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主张经典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规律,更加强了中国引领中美关系实现合作共赢目标中的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