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第一场国务院重大政策例行吹风会举行。当公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吹风会的主题——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绩单时,我们更要对这场吹风会所开启的新制度及其背后的价值选择点赞支持。
去年年末,国务院新闻办新年招待会上发布的这条消息,迅即成为了各大媒体的新闻标题:国务院明年将推出例行政策吹风会——从2015年1月开始,每周定期举行,着重介绍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政策,帮助媒体更好地了解、理解相关政策措施,回应公众关注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刻,酝酿中的政策吹风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得不说其背后承载着公众的期许和社会的关切。
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建立面向公众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这一制度安排体现出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吹风会的主题是重大决策和经济社会政策,有别于以往以重大事件或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发布。其二,吹风会由国务院负责组织,抬高了信息发布的协调层次和权威性。可以说,这是中央政府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过去,研究者常常把政策过程比作“黑箱”,公众对于政策议题的设定、决策背景和约束条件、政策意图、可能的政策选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政策对各有关方面和公众的影响,知之甚少;即便是知其然,也难以知其所以然。例行政策吹风会登场,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建立起来,就把政策的黑箱打开了,让阳光照进来,于政府、于社会、于理性化的公共决策都可谓善莫大焉。
这一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实现建设“透明政府”的目标。政策体系千头万绪,政策文本中的信息很难做到完备、充分,公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各自的理解众说纷纭,甚至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的各有关部门也自行其是。结果不仅是对政策的理解莫衷一是,而且导致政策的执行各自为政。而通过权威部门吹吹风、透透气,使政策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有效监督,使政府的决策得到有效贯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率。
这一制度化的沟通机制,还有助于实现“责任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责任性,首要的问题对谁负责、向谁报告。诚然,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体现政府责任性的重要行动。但是,在这一年中,政府作出的许多事关国计民生和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有必要与公众进行更直接、更频繁、更广泛的沟通。这样的沟通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发布、解读和阐释政策,而是能够更进一步,促使政府在工作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回应公众的诉求,更好地向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与此同时,政策沟通也是凝聚社会共识、扩大社会参与的过程。通过打开政策“黑箱”、将政策信息向公众开放,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重大关切,有助于政府在决策中排除既得利益者可能的干扰和障碍,获取公众的支持、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而且,政策沟通也有助于政府根据公众的反馈和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改进决策、完善政策。政府的决策改善与公众的理解支持良性互动,相信吹风会必能吹来一股政通人和的清风。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政策吹风会上的议题以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政策为主,卖点和噱头未必如戏剧化的公共事件那般吸引眼球。但事实上,影响这个国家日常运转和公众利益的,正是这些决策部署;国家治理的改善和公共福祉的增进,也有赖于这些决策部署。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开张的政策吹风会制度正是朝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当然,不能否认,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一系列条件,比如将传统的单向信息发布变为双向沟通,改善整个政府体系各层级、而不只是国务院的沟通机制,完善政府与公众、专家之间的互动机制等等。但是,这一新的制度出台,已经让人看到了中央政府迈出的关键一步。我们期待政府与公众互动、回应公众诉求,当然也要积极回应政府的改革举措、毫不犹豫地表态支持,希望政府在这样的支持中将政策吹风会上的这股清风吹向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