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反观思政课发展的现实情况,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也涌现出不少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和“玩转思政课堂”的80后青年教师,受到许多大学生欢迎。然而,在一些学校里,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同学、教师对思政课的“吐槽”:同样内容学了几遍,内容无法紧跟现实,说教色彩较重,教师水平不一,课程专业性不强,社会实践不好组织,好的专家讲座不好请,同学听讲不认真,对教材、考试等管得过死,讲课用视频资料时长也有限制等等。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比“进课堂、进教材”更难的是“进头脑”,进头脑先要“走心”。要学生真心叫好,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改进教学。信息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表达途径必须多元化、有贴近性,要主动适应青年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
一个值得探索的做法就是:全视频+慕课+移动互联。
当前主流媒体每天都会有海量的时政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科教、法治、文史、人物等“严肃”节目,而在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更多是明星真人秀、八卦新闻乃至美剧、韩剧和各类神剧,他们在课余甚至课上时间获取时政新闻、言论观点和深度评论的渠道,更多是微博转发、微信订阅以及一个个“圈子”。但移动互联网上看似及时真实、随意点赞批判甚至迎合低级趣味、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信息却又满天飞,我们相信大部分同学的甄别力,但每天同学们要甄别的实在太多了。
假设一下,有一个专业团队,不用太权威的专家,不用太高端的制作,应该也不用耗费太多经费,每周定期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感动中国》《青春中国说》等节目里,把这些已经不大为大学生们所接触,却对大学生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编辑,加以高端、生动、接地气的点评,融入和强化引导功能,润物无声地发挥“宣教”作用,启发同学思考讨论,那这样的思政课一定别开生面、有益有趣。
学校课程负责部门更可以组织任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发慕课、APP,编辑微信公号,把内容精编改制成便于移动互联传播的内容,同学、老师、专家、实践导师们可以一起在网络社区交流、研讨、答疑。当然,还可以探索专门拍摄配合实践的视频,走进新国企、走进新农村、走进绿色军营、走进庭审现场、走进孝老爱亲家庭、走进各级政府甚至中南海。那些做得好的,可以以“思政好视频”为名走上电视荧幕,在课堂之外发挥更大的作用。
思政课改革能做的应该还有很多,我们所需要的,是改掉惯性思维,迈出主动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的第一步。(张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