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山廊道的旅途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街巷里,在意大利罗马的大道边,在希腊爱琴海的游船上,刘大为的《丝路驼铃》、冯远的《丝绸商贸修坦途,文明传播结友谊》、刘健的《土耳其大风车》、朱乃正的《落霞》、潘世勋的《鸠摩罗什译经》、湛北新的《古罗马遗址·阿尔勒》、哈孜·艾买提的《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王西京的《土耳其之父》、杨晓阳的《酒逢知己》、杨尧的《马可·波罗》等一批精品或重现丝路历史辉煌,或定格历史瞬间,或记忆人物神态,或摹画欧亚风情,风格或宏达阔远,或细腻传神,使丝路文化的历史足迹得以延续,丝路艺术的精神价值得以弘扬。
除了艺术上的丰硕成果,“彩绘丝路”更是跨越国界的人文与心灵的沟通。中国的丹青笔墨和西方的矿石颜料一起重温历史,也共同领略当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艺术家们“彩绘丝路”的作品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惊叹,得到了我国文化部、外交部的支持以及丝路沿线各国政府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品牌。
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文物展上的展品。新华社发
“星耀长安”——
文学巨匠聚首共话丝路灵魂
李白《少年行》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盛唐的西市引得李白等诗人墨客寄旅于此,饮酒赋诗,快意人生,今天的大唐西市也迎来了一位位文学大师。
中国作家莫言和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分别从东西两端走向大唐西市博物馆丝绸之路的坐标原点,参加“长安与丝路的对话——星耀长安”,握手畅谈,共话凝结在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情缘。
“大唐西市是1000多年前的国际贸易大市场,当年丝绸之路在进行经贸、工商活动的时候,这里又生发过怎样的文学故事,或者说,对于文学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两位文学巨匠初踏隋唐丝路起点——大唐西市的思索。
“人类从来都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也都是文化活动,所有的经济贸易也都是文化交流。”莫言与勒克莱齐奥两位文学巨匠颔首同心,“丝绸之路是贸易通途,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如果没有文化的充实,丝绸之路就没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