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只有中国有能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

作者:远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3-04 09:56:50

中国日报网3月4日电(远达)中国领导人习近平2013年倡导发起的“一带一路”计划已经取得可喜进展,成为世界经济援助及合作领域的里程碑。

《联合早报》郑永年专栏3月3日刊文称,随着中国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外部崛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文章称,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资本已经超越所吸引的资本。资本的“走出去”是中国外部崛起的经济基础。

对中国来说,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的“走出去”,来推动资本接受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走出去”并不是资本的一厢情愿,而是具有资本接受国的客观需要。以“一带一路”为例,沿岸沿线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的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这些国家急需发展,摆脱贫穷状态。在所有大国中,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帮助它们发展。

从当今世界的资本分布状态来看,这些国家缺少国内资本(如同改革开放早期的中国一样)。哪些国家可以提供资本呢?西方国家仍然掌握着对外投资的话语权,但实际上已经力不从心。美国经济有所恢复,但在实现结构再平衡之前,很难有像二战之后“走出去”的动力。实际上,美国的恢复走的是相反的方向,即资本和产业的回流,即“再工业化”。欧洲诸国仍然深陷危机,看不出能够在短时期内恢复到正常状态。日本经常处于和中国的竞争状态,但其资本“走出去”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并且因为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很难达到从前的水平。同时,即使西方各国经济能够恢复经济常态,其资本也不见得能够大规模走到急需资本的发展中国家。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西方“政治上正确”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很多西方国家本身也需要外来资本。

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呢?人们关切的是所谓的“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不过,在金砖五国中,其他四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相加,还远远少于中国一国家的。同时这些国家仍然处于比较早期发展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是扩展国内市场,把资本“请进来”会是主题,“走出去”则相对不重要。在没有转型成为资本过剩国家之前,“走出去”没有实质性的动力。

对中国来说,这些方面都存在着西方所不能比的优势。就能力而言,如上所说,中国已经是资本过剩国家,并且中国在很多方面产能过剩,也拥有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无论是过剩的资本还是产能或者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也就是说,中国的“走出去”是一个和资本接受国互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西方,中国的“走出去”经常被视为是“新殖民地主义”。不过,实际上中国资本的行为方式和西方是很不一样的。老殖民地主义开拓海外市场,在经济层面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市场,二是原材料,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被殖民国家的政治统治来实现的。西方现在把中国和老殖民地相提并论,则是对它们自己那段历史的有选择的“健忘”。毕竟,西方殖民地的统治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牺牲甚至屠杀了多少被殖民的人民,只不过现在西方人“方便地”把这部历史忘掉了。

中国的情况是如何呢?中国已经避免了老殖民地的方式。中国“走出去”不仅仅局限于贸易,而是通过资本“走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例如体育、医疗卫生、公共活动设施等),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不管如何,中国并没有任何野心和企图,来实行早期殖民者那样的“殖民统治”。恰恰相反,中国所需要高度重视的就是,在没有“殖民统治”的条件下,如何保障自己海外资本的利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