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3月23日电(远达)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正是中国工业奋起直追的好机会。
《金融时报》3月23日发表供应链和采购公司Vendigital首席执行官多米尼克•杰夫科特(Dominic Jephcott)的文章称,中国政府实施新一轮行业整合的决定旨在巩固国有企业并提升它们的全球竞争力。考虑到经济增长放缓、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以及过去10年巨额投资的低回报率,这是一项可以理解的应对之策。
“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10年规划旨在整合中国庞杂的制造业,建立数量较少的、能够在更高附加值和战略性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与中国企业有合资关系的西方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中共领导人已承诺在未来几个月内发布这一重组计划的总体指引。全球大多数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都已在华经营合资企业。例如,捷豹路虎与奇瑞汽车正在上海以北建设一座新工厂,这是一项价值11亿英镑的合资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在2025年之前,我们将目睹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它们仅有少数几家,但有能力制造出世界各地消费者想要购买的高品质汽车。
中国目前有100多家自己的汽车企业(大部分都是央企或地方国企),但极少有能力打入主要的西方市场。这种情况就要改变。同样,行业整合对于许多与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来说,影响也会很大。
避免任何重大挫败的关键当然是采取抢先行动,在合资伙伴以及他们的政府关系上投入更多时间,以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且有必要的话,要准备好应急预案。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可能代价太高。
随着中国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初具规模,西方公司仍将有机会通过分享知识和技术支持该领域的发展。这种情形已经出现在诸如飞机和航空航天系统制造等行业(主要是通过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计划)。这种趋势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届时,中国将拥有一定的飞机制造能力,开始能够在国际上挑战空客和波音两大垄断者。然而,这在中短期之内带来的商业收益和机会,在2025年之后无疑将较难获得。
其他同样可能发生如此大规模整合的战略行业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这最终可能减少西方企业的商业机会,或者极大地加剧竞争,但与汽车行业一样,机遇同样存在。
当然,在中国一些“临界质量”巨大、没那么容易发生“核裂变”的行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经营的西方企业,选择余地更少了。这些企业可能会发现,他们最好保持现状,并寻求在领军的国有企业崛起时与之保持更密切的合作,以分享后者扩张带来的部分商业利益。
不论西方企业决定做什么,“中国制造”的前景行将到来,而且现在官方给出了史无前例的承诺和推动,在此支持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快速变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