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或许是杜牧这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提起清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长眠于墓园里逝去的故人。这故人中,除了家族先人,更有民族先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清明祭扫,人们更加缅怀为国家和民族捐躯的英烈,立志继承先烈遗志,铭记历史使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
清明扫墓,祭祀先祖,缅怀先烈,这是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传统,代代相传,行简意深。在今春和煦的暖风中,神州大地各大烈士陵园早早迎来祭扫先烈的人潮。祭扫的人群中,有一队队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孩童,有一群群神情肃穆的中年人和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者。一朵朵小白花铺满烈士墓冢,人们庄严而隆重地在烈士纪念碑前深鞠一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当清明祭扫遇上互联网,两者碰撞迸发出新的光芒。今年清明节期间,由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的“网上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活动受到青年一代的积极响应,他们在活动网页献花留言、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通过微博微信向身边人讲述红色故事。而近年来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自媒体也纷纷推出清明祭扫专题,引领读者追思英烈、铭记历史。
祭奠先烈,人人参与。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观念和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传承,也凸显出尽管七十载光阴已经匆匆流逝,但先烈们在那场世纪之战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然深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任何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崛起都离不开民众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精神最为集中地体现在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捐躯的先烈的身上。如若七十年前没有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没有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英勇无畏地上阵杀敌,中华民族何以能够重新扬起头颅、挺起胸膛,如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地位不断提升的中国只能是一个幻想。
英雄已逝,如何才能将其不畏牺牲、惟愿国富民强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答案或许就隐藏于清明祭扫之中。走进陵园,抬头仰望高耸的烈士纪念碑,瞻仰烈士魂归之处;碑前祭祀,献一朵白菊、扫一把尘土,缅怀烈士所作之牺牲;临别之际,在烈士墓前深鞠一躬,铭记民族之灵、国家之魂。
军魂归处不仅在陵园、在心田,更在人们将之践行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过去,烈士不畏艰险、牺牲生命,换来中国的新生;现在,人们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以先烈的军魂促中国梦圆。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的未竟遗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