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讲话时,巴西总统罗塞夫一直保持侧身凝视的姿势。当李克强介绍“中巴两国此次签署的协议金额达到270亿美元”时,台下观众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当他提出“中巴贸易额要在短期内达到1000亿美元”的时候,罗塞夫带头鼓掌,参加会议的两国官员和企业家马上呼应了她的掌声。
这一外交场合不太寻常的场景,发生在李克强5月19日在巴西总统府与罗塞夫共同会见记者时。不过,因为同声传译的延滞,巴西总统“引领”的掌声略晚了两秒钟。李克强因此暂停讲话,等待台下热烈掌声停歇。
会见记者前,李克强与罗塞夫刚刚举行了一场“长度惊人”的小范围会谈,时间从原定的半小时延长了两倍。尽管来不及吃午饭、只能饿着肚子见证双方签署协议,并随后会见记者,但两人的兴致却丝毫未受影响。
李克强在接下来的讲话中说,中巴双方在会谈中达成许多共识。“我们都同意加强产能合作,开辟一条互利共赢的产能合作新路。我们彼此还认为,中巴两国要在国际产能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方面打造新典范。”
罗塞夫则“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巴西将与中国开展产能合作的具体项目,并准确列举了这些项目涉及的中国公司名称。她说:“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拉美不能只做初级产品的全球供应商,中国也不能一直只当廉价产品的世界工厂
李克强和罗塞夫见证的两国签署协议,一开始还是按照惯例进行。不过,由于协议太多,仪式时间太长,现场司仪临时决定,每批组织好几对部长、企业家,各自“占领”签字桌的一角,同时签署不同的合作协议。而在他们身边,还有两国代表“排队”等待签署协议。
当天,除了李克强和罗塞夫亲自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巴西联邦共和国政府2015年至2021年共同行动计划》外,中巴双方还签署了35项具体合作协议,涉及双边产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航空、农业、新能源、通讯、科技等领域,总金额超过270亿美元。不过,这些“大单”背后,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事实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产能和装备,不仅有利于中国,更惠及巴西本地的企业和民众。
正如李克强在会见记者时所说,中国与巴西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巴西需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经过多年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经验,也拥有优势的装备和产能。
李克强强调,中国与巴西开展产能合作,既有利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降低成本,又能带动当地就业,实现互利双赢。
“更重要的是,中拉经济转型升级也离不开产能合作。”在随后的中巴工商峰会闭幕式上,李克强说,“拉美不能只做初级产品的全球供应商,中国也不能一直只当廉价产品的世界工厂,以一般消费品来交换矿产品的贸易结构不可持续。”
今年4月主持召开的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曾经提出,中国外贸必须从过去的“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升级。而他在5月19日的中巴工商峰会上进一步阐释道,拉美发展资源加工业有利于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中国制造业也在优化升级。中国愿意与巴西、与拉美形成“优进优出”的贸易结构,并通过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中拉产能深度合作注入新动力。
罗塞夫完全认同李克强的观点。她说:“中国要拓展新的发展道路,需要与巴西合作,而巴西也需要通过与中国合作,实现‘新的飞跃’。”
推动工业化、再工业化,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李克强与罗塞夫会见记者的主席台前,有一张小矮几,上面陈列着一小块石碑。此前,两人共同揭开两面中巴两国的国旗,把这方小小的奠基石碑展现在记者面前。同一时间,与项目现场的连线视频中,位于南美亚马逊平原的工地,则响起了中国传统喜庆的鞭炮声。
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线路全长超过2000公里,自北向南穿越巴西大部分国土。2014年2月,国家电网公司以51%的占股比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组成的联营体成功中标。这是中国特高压技术首次走出国门,也是中巴产能合作的“最新样板”。
评论普遍认为,中国企业中标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体现出中巴两国高度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共赢,但把目光拉远一些就会发现,作为全球第二大和第七大经济体,中国与巴西的产能“握手”,不仅是两国的“双赢”合作,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福音。
在中巴工商峰会的致辞中李克强说,当前,世界经济要走出低迷困境,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发达国家在推进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这就意味着我们都需要发展实体经济。
“仅仅靠量化宽松、靠没有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不可能摆脱经济低迷;推动工业化、再工业化,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他说,“国际产能合作将会助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低成本推进,而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改造升级。我们希望通过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反对贸易保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因此,在推动高铁、核电等中国产能和装备走出国门的同时,中国总理力图搭建一种惠及全球、多方共赢的全新模式:国际产能合作。他强调,世界经济要实现平衡发展,就要发挥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
“中国和巴西作为东西两大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应该探索在全球经济贸易下行的状况下转型升级,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投资关系。”李克强说,“我们愿意和巴西大力推进产能合作,共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巴愿意在产能合作方面作为优势互补的典范。”
“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全新国际合作路径,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方向
与巴西相距半个地球的哈萨克斯坦,是“国际产能合作”理念最初“起航”的地方。2014年12月14日,在冰天雪地的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李克强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会谈时,临场机智反应,将出口铁矿石、农产品等中哈合作的“常规套路”,升级为将中国优势产能与当地基础设施需求对接的“中哈产能合作”计划。
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当场命名:“中哈产能合作计划应该被称为‘李计划’!”
从第二天与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共进“天价早餐”,初步达成一份总价值180亿美元的大单,到今年3月27日两国总理在北京见证签署33份文件,在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广泛领域进行产能合作,“李计划”迅速推进,成效颇丰。与此同时,李克强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认可和复制推广。
今天,当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七大经济体在巴西高原展开产能“握手”的同时,“国际产能合作”这一全新国际合作路径,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清晰的方向。
李克强5月19日在中巴工商峰会的致辞中最新提出了中拉产能合作的“3x3”新模式:一是契合拉美国家需求,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方式;三是围绕中拉合作项目,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
他强调,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中拉产能合作的根本目的。中国愿意推动当地人员培训和技术转让,并设立“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产能发展基金。
原定13时结束的中巴工商峰会闭幕式,因为几场活动一再延长,直到15时才落下帷幕。罗塞夫原本安排在13时的“欢迎午宴”,也因此变成了“下午茶”。但李克强与罗塞夫依旧兴致勃勃。
当地时间16时许,李克强最后提议全场干杯,为这场一再被推迟的宴会划上句号。这时候,不同寻常的一幕出现了:罗塞夫举杯后没有立刻告别,而是一路陪着李克强,从宴会厅步行走出大楼,将中国总理一直送到了车门口。
在场的一位资深外交官事后说:“这完全超出了外交礼仪的规格,我十多年来从未见过。”
新京报特约记者 储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