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史志钦,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齐思源(Vasilis Trigkas)6月16日发表文章称,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通过全面参与多边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多次证明了中国外交政策旨在营造双赢合作的局面。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GDP增长和基础设施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更加积极。亚投行、“一带一路”、由金砖五国建立的新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努力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行为都反映了这一现实。这些演变显示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辩证色彩——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延续与变化、传统与发展、稳定与动态中保持着平衡。
亚投行与“一带一路”计划将会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联系以及贸易往来,是中国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的一种方式。这些计划都具有包容、民主与一视同仁的特性。
此外,这些项目都将有助于改善周边国家的经济水平,它与“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一脉相承,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重心。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亚洲一些最为贫困国家的GDP水平有所提高,而更高的收入水平将会促使总体需求上升,建立繁荣的亚洲国家共同体并打造中国与邻国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今天的中国不会再重蹈覆辙,脱离世界将自身孤立起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让中国更加急切地想要启动上述项目,以此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以及自由公平的商业发展,与此同时尊重所有合作伙伴的文化与历史。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并没有大幅变化。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就一直呼吁建立民主、包容的全球秩序,尊重所有民族政治、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多样化。
中国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且民主的全球秩序,这通过亚投行倡议就可见一斑。亚投行的议事模式将通过成员国之间公开透明的谈判得以确定。欧洲似乎相信中国的意图,这为中国对包容性世界秩序的追求增添了可信度。支持良好的全球治理、政治秩序以及战略稳定都是非常有益的行为。通过这些努力大国能够和平地吸引其他国家并促进全球秩序向更为和谐更为包容的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与全球发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