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英烈 心中有根
——安师大学子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参观金寨洪学智将军故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7-13 10:10:39

缅怀英烈 心中有根<BR> ——安师大学子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参观金寨洪学智将军故居

在我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有一位将军在一生中曾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我军历史上仅此一例,在国外也没有先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就是从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走出来的洪学智上将。7月8号上午,安师大赴金寨寻访老兵暑期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桂万保的带领下前往金寨县双河镇,瞻仰洪学智将军故居,深深缅怀这位开国将军。

没架子的将军

“那边,就是那边,我家的菜地就在那故居的后面嘛!”

七十多岁的黄奶奶身体很是健朗,走在通往将军故居的那条有些嶙峋的碎石坡上,说话仍是中气十足,她热情地领着实践队员,径直往将军故居的屋后去。

洪学智将军的故居是2013年复建的,原址因1958年修建梅山水库被淹没。复建的故居保留了将军居所的原貌,茅草棚,黄泥墙,简陋的小院子安静的叙说着当年将军简朴的生活。故居前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广场,成了当地村民晚饭后纳凉散步的好去处。与将军草房子遥相对应的是村民们家中的一幢幢小洋房。

将军故居门前绿树掩映,屋后群峦叠嶂,这是如此一个令人心生敬仰的地方,黄奶奶怎么会把菜地开辟在这呢?

“这块地是洪玉柱的,他是将军的侄孙。当年复建故居,屋后还剩了块地方。地闲着也是闲着嘛,他常说将军以前从来不摆架子,哪能看着好好的地荒废着?他也不占着,开成了菜地,分给了村民来种。”

黄奶奶蹲在菜地旁摘苋菜,边是回忆边是感慨,“我们都叫他洪柱儿,人好啊,跟将军一样,热情的很。他每天早上都来打扫卫生,清理维护一下。”

“娃们都是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当队员们问有没有给小孙子讲过洪学智将军的英雄事迹时,黄奶奶拿着一把苋菜笑着摆摆手,“我不会说,怕说不好。”

送光明的将军

金寨是块红色的土地。红色的革命解放了这里,红色的政策帮扶了这里,红色的英魂也长眠在这里。

“我们村子里以前没得电用的。”今年66岁的俞大爷刚喂完猪回来,他眯起眼睛,回忆着说,“大概是1969年吧,洪学智将军回到家乡来,立刻组织相关人员,规划家乡经济发展,架了电线通了电。以前的路也没有今天的柏油马路,盘山公路是政府给我们铺的,梅山镇到南溪镇的马路就是他给我们铺的。”

关心家乡发展的洪学智将军不仅给家乡铺路送电,还非常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于八十年代还筹资捐建了“洪学智希望小学”。

“将军对我们家乡贡献太大了。附近的孩子都是去那读书啊,我孙子孙女也都在那。”俞大爷对实践队员们说,“可惜的是那年将军回家乡,我在山上不在家,哎呀,可惜没见到。”

每次回来,洪学智将军都非常支援家乡建设,除了铺路送电、建设希望小学,他还帮扶困难户,给困顿中的家乡送来成车的衣服、布匹。

爱家乡的将军

眼前这个层峦叠翠、长满庄稼的村落,当年是一片流淌着鲜血、回荡着走投无路的百姓惨痛呼叫的土地。革命,是血与火的迸发;革命的英烈,牺牲自身安稳,终保得一方平安。

山里的水总是格外清凉,六十二岁的冯大娘“哗啦啦”的洗着豆角黄瓜,檐下的阴凉和蔬果的清新消退了炎炎暑气。在诉说中,往事历历在目,过去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是属于一个生产队的嘛,将军回来的时候我还见过呢!”提起和将军的合影,冯大娘非常开心,“记不清那是哪一年了,他回家乡来,和乡亲们见面,大家在一个草坪上照相啊,聊天啊,太热闹了,那张合影还登报了呢!可惜我没留下来。”冯大娘叹了口气。

“他清明时常回来给父母扫墓的,早些年老伴、儿子女儿也都陪着来,后来也是年龄大了,就不能常来了。”冯大娘说。

乡邻张大姐割了一把毛豆正往家走,也被队员们围住聊天,她笑呵呵地说,“我是嫁到双河镇来的,虽然没见过将军,但是从小也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

“老人家之间经常讲将军的一些事,聊聊天,回忆回忆。”张大姐说,“他们对将军的感情很深厚的。”

太阳慢慢落向西边了,山间水库的水汽蒸腾起来,蜻蜓低着头漫山遍野地飞着,田埂山间都变得灰蒙蒙的,像是迷在一股带着泥香的雾气中。天色慢慢暗下去,回去的汽车上,队员们恋恋不舍地看着洪将军的茅草屋和村民的小洋房,想要把这一切记忆都悄悄合上,站在来时的路上,视线投向远方,却心知不能忘记过去。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今天,我们缅怀英烈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勿忘历史,前路漫漫,心中有根,方能认清前进的方向。

(文图/安师大赴金寨寻访老兵暑期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