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战斗而歌——追记新中国军乐里程碑式人物罗浪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5-07-20 16:32:54

【追思】

7月17日的北京暴雨如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内,《哀乐》更是听得人心痛莫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界人士为95岁的《哀乐》编曲者罗浪送行。

一生为战斗而歌——追记新中国军乐里程碑式人物罗浪

罗浪(资料图片)

祖籍福建德化的罗浪被誉为中国军乐的奠基人,曾在开国大典上任军乐队总领队、总指挥,并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经典乐曲改编和配曲,其中影响最广的作品是他1945年改编创作的《哀乐》,成为全国广泛使用的葬礼配乐。

“《哀乐》原是华北地区的一支民间唢呐曲,父亲在采风时记下此曲。”罗浪的女儿罗静对记者回忆说,“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在张家口举行的悼念阵亡烈士仪式上,演奏了由父亲执笔改编的《哀乐》。父亲在解放张家口进城时,看到很多死难烈士的遗体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他就觉得哀乐不仅仅是哀悼、缅怀,还应该表达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罗静说,父亲在创作时,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调的艺术处理,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境界。

1949年9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时,由40余人组成的军乐队吹奏出由罗浪再次改编的《哀乐》,后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沿用至今。

罗浪幼年曾随父南渡马来亚,少年时期回国求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罗浪于1938年夏奔赴延安,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李焕之等音乐名家。罗浪曾任晋察冀一分区战线剧社音乐教员和指挥,又奉命组建晋察冀抗敌剧社音乐队、华北军区军乐队、联合军乐队等,并担任队长兼指挥,与军乐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罗浪创作了歌曲、大合唱及歌剧曲目等200余首,如《狼牙山谣》《五壮士之歌》《从军曲》《英雄赞》《子弟兵进行曲》等,成为当时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精神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下午,伴着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29岁的罗浪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总指挥,沉着地指挥200名军乐队队员奏响了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光荣时刻。在开国大典中,罗浪所指挥的联合军乐团先后奏响了《东方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曲目。这些歌曲由此获得了特殊的“历史地位”,成为各种庆典仪式上的主角。

1952年,罗浪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后又兼训练总监部军乐处长;1956年他兼任我国第一个军乐学校的校长,培养了一批批军乐演奏员,使军乐团人数达到了1500人。“罗老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是最大的,各地军乐队几乎都把自己的骨干送来,20世纪50年代培养的那批人在之后几十年里都是中国军乐事业的中坚力量。”音乐家孙大方语带哽咽地回忆道,“我当年入乐团时只有16岁,后来在罗老的鼓励和帮助下,专攻圆号,如今我取得的一些成绩可以说都得益于罗老。”

作为新中国军乐的里程碑式人物,罗浪一生关注着中国军乐和管乐演奏的发展。谈起罗老,解放军军乐团艺术指导程大明眼圈泛红,他告诉记者:“罗浪是军乐团第一任团长,虽然后来他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但他对军乐团的关心始终如一。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9年国庆大典前,已89岁高龄的罗浪来到军乐团排练的‘阅兵村’,现场指挥演奏了《国歌》,不少人都流泪了。罗浪的逝世让我很难过,我们军乐界都很难过,我们永远怀念他。”

兰厅前挂的挽联写道:“游子赤子学子五线谱中弹指金钟迴响军乐军影军教开国典上挥棒哀乐流芳”,这是对罗浪一生为战斗而歌、为人民军队而歌的肯定,也是对他当之无愧的赞誉,祝他一路走好。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