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青年之声深化团的改革

作者:赵红巍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5-08-04 14:21:41

“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做好‘青年之声’工作”系列评论④

世界正在被互联网重塑,打造“互联网+共青团”时不我待,“青年之声”应运而生。

李大钊说过:“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是的,青年是生命之晨,是日之黎明,充满了纯净、幻想及和谐。

然而,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草根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让青年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他们的话语权不断增大,他们作为独立先行者的地位和文化反哺作用得到了主流社会的更多认可。但随之而来也有生存压力的陡增和对文化震惊的不适等,使得青年问题再次现实地构成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青年研究重新获得十分强劲的“内需”作为它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青年之声”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产生的,它强调“青说团听”“青说团做”,进一步实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在网络空间的具体化、有形化。而“互联网+共青团”模式的最终体现,必定是以解决青年切身利益诉求为目的,以“众筹”思维和“跨界”理念为基础的互联网生态。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强调,建设“青年之声”,是进一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工作重要要求的深化之举、创新之策,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密切团青关系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的确,建设“青年之声”,是共青团破解根本问题、实现正本清源的必然要求。现在,团组织和团干部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离青年太远,不深入青年,不了解青年,不会和青年交流,难以解决青年的困惑。通过“青年之声”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是我们打破这一困局的有益尝试。

正如有位伟人所说:“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几个月来,众多青年在“青年之声”上发声,充分体现了青年对平台的认可和对团组织的信任。有网友评价说:“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难免产生疑惑、彷徨、失落。而‘青年之声’体现了共青团的互联网工作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决心,这是众望所归的大好事!”

秦宜智同志指出,“青年之声”既是共青团工作内容和载体的创新,也是共青团工作思维和理念的革新;既是对我们作风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检验。

“青年之声”正在检验团组织的服务能力,要求我们注重提高服务青年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努力从分散的个案中把握青年的普遍性需求,打捞青年中“沉默的声音”,帮助团组织全面、真实地把握青年诉求,既要让团的服务惠及参与平台的青年,也要为潜在需要帮助的更多青年提供有效服务,增强“青年之声”的黏性。

“青年之声”正在检验团组织的网络引导能力,要求我们注重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服务活动中,引导青年自觉抵制错误言行的影响,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努力把“青年之声”建设成为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文件精神、反映共青团改革进展的重要“窗口”。

“青年之声”正在检验团组织的整合资源能力,要求我们注重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坚持“眼睛向外”,坚持“众筹”思维和“跨界”理念,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为青年提供服务,提升“青年之声”。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滚滚浪潮,共青团只有创新、转型、突围,才能让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才能顺应时代、有所作为、不辱使命。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 赵红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