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战老兵】
1943年初,杨光明从抗大一分校毕业。至今,这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离休干部还记得,当时的校长周纯全对大家说:“你们走向新的战斗岗位,要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执行毛主席为抗大制定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杨光明留校分配到警卫连任三排长。杨光明回忆说,当时正值根据地的艰难时期,大家开荒种地,吃睡就在山坡上,但热情极高,休息时高唱《沂蒙山小调》《永远跟党走》。
1943年秋,警卫连奉命参加浜北讨敌顽战役,杨光明当时任副连长。连队的主要任务是围攻高塔山敌人,在泊尔镇敌人一部前来增援时,将其阻于山下。连长陈兴元命杨光明带领三排,从侧面攻击,敌人见势不妙调头后撤。杨光明带三排跟踪追击,前进至青纱帐地域时,敌人遭我军机枪射击,多数上山,少数负隅顽抗的敌人与我军拼起了刺刀。杨光明带七班以散兵队形冲了上去,战斗至黄昏,残敌逃回泊尔镇。此役,警卫连打死、俘获鬼子各一名。
学校驻扁山地区时,杨光明患了被称为肌肉炎的重病。他先是住在老乡家,之后经沂河、沭河向山东军区总医院转送。医院为应对日寇“扫荡”,保障伤病员安全,规定凡不能随队行动的伤病员,一律疏散隐蔽在可靠的群众家里。杨光明被抬送到了沂蒙山区一独户人家。这家有3口人,住茅草房。杨光明白天被抬到山沟崖洞中隐蔽,大叔和小妹在远处放羊、拾柴割草做掩护,黄昏抬他回家。
大叔大婶小妹日夜操劳,待杨光明亲如家人。当时医疗条件差,常用的只有红汞和碘酒泡的纱布条,换药时很痛。虽然家里很穷,但大婶想方设法让杨光明吃得好点,如用混合面包饺子吃,把鸡杀了熬汤给他喝,情况缓和时就把他留在菜窖里隐蔽。杨光明开始不能行走,慢慢就好多了。鬼子“扫荡”过去了,杨光明向部队借了30元钱给房东,但他们再三推辞。杨光明病愈了,临走时与这家人难舍难离。大家围着他说:“打败鬼子,有机会时,希望回来看看。”杨光明流着泪说:“回部队一定多杀鬼子报答你们!等打败鬼子,一定回来看望你们。”
新中国成立后,杨光明和爱人专程去山东莒县寻找养伤故地,但多方查寻,亲人杳无音信。每每看电影《红嫂》,当年照顾自己的亲人就出现在眼前,他写了《养伤故地访亲人》一诗,发表在解放军《红叶》诗刊上,以表达深深的怀念之情。
(光明日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郑德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