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金公司稳定股市不是“商业行为”

来源:证券日报
2015-08-10 20:00:06

近期,部分媒体对中国证金公司在股市中的动向愈加关注,除了刺探投入资金的规模、买入股票的数量、使用券商席位的分布,还不断更新所谓“证金概念股”的名单。87日,有媒体称证金公司减持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从其前十大股东榜单中退出。

除了国内媒体,境外媒体也十分关注证金公司动向:美国《华尔街日报》86日报道,高盛5日发布报告称,根据流动性模型以及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证金公司可能已花费8600亿元至9000亿元的资金来支持A股。彭博社也在86日报道称,证金公司目前支持股市的资金储备总量目标高达5万亿元。此前,证金公司已获得2.5万亿元至3万亿元支持资金。这些猜测并不一定准确。

笔者认为,中国证金公司自7月初走上股市维稳的前台,担当起平准基金的职能,受到社会关注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对证金公司操作行为做出过于商业化的理解,在逻辑上就“跑偏”了。证金公司的职能是维护股市秩序的稳定,不是为了与其他市场主体争夺利益,而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的本质是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所以,对证金公司动用资金的规模、具体的买卖动作进行过于精细的“解析”,很可能“大题小做”,甚至离题万里,误导公众。

这是因为:第一,将证金公司稳定股市措施与所谓概念股对接是错误的。证金公司买入股票的标准,首先是价值处于低估区域,其次是流动性有不足。一旦这两个理由同时不存在了,证金公司就可以择机退出。

我们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一旦证金公司介入某一只股票,就引起各路资金集中追捧;一旦证金公司择机退出一只股票,就“树倒猢狲散”。如此,就达不到稳定市场的目的,是得不偿失。因此,证金公司会精心选择买股的切入点,在人弃我取的状态下行动。

第二,证金公司稳定市场的举措会高度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

证金公司作为履行国家职责的主体,第一责任是通过入市操作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而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选择标的就要坚持“稳”字优先,即业绩要稳,经营要稳,前景要稳,不能选择概念性过强的股票。

既然是市场操作,就会有买有卖,有进有出。但无论买入还是卖出,也都要坚持“稳”字优先。722日有媒体传证金公司减持,证金公司很快予以否认。在当前情况下,减持不会是证金公司操作的主流,毕竟,维稳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但是,对于个别股票实施减持也是正常的:当个别股票的估值趋于稳定并且买气明显增强时,减持也是水到渠成,这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如果在此情况下,证金公司还继续驻守,就可能产生“冗余的助涨作用”,背离了稳定市场的初衷。

第三,证金公司稳定市场是“计在长远”而不是“急在一时”。

25年来,我国股市运行的稳定性比较差。究其原因,其一,市场本身需要一个从小到大、从相对不规范到相对规范的发展历程;其二,市场制度建设需要一个逐步推进、逐步升级的过程;其三,大型投资银行建设这个短板十分突出——无论在股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大型投行的市场定价能力和定价权威性都很不足,公众信誉都不够高。

我们的不少投行对外“理论依赖”、金融主权意识薄弱,对内“抱残守缺”,在市场中随波逐流,缺乏价值建树。事实上,我国股市历次暴涨暴跌都有大型投行的“功劳”,前不久的暴跌也不例外。在大型投行还不能担当市场定价平衡器的当下,通过证金公司等特定机构维护市场稳定,维护国家资产价值中枢的稳定,是必要之策。所以,赋予证金公司维护股市稳定的职能不是一时的应急措施,而是长久之计。

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需要直接融资市场发挥更大支持作用的今天,资本市场稳定与否至关重要,不可轻视。今年遭遇股市大调整之后,中央政府果断决定发挥中国证金公司稳定市场的功能,扩大其融资渠道,完善其融资机制,并且由中国人民银行为其开具“无限额信用卡”,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折。

反思过去,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2008年时对资本市场稳定工作更重视一些,采取的措施更实一些,今天的股市稳定机制就可以有更好的基础。

从制度设计而言,证金公司作为承担国家稳定股市职责的特定机构,其行为要有力度,其诉求要很清爽;证金公司不应当在市场中谋求公司利益。证金公司维稳的使命具有长期性,不可能轻言退出。但同时,维稳职能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时,流动性严重不足时;在市场稳定程度得到确认时,证金公司对市场的介入程度自然会减弱,直至退出。

目前,维稳工作还没有达到满意的目标,仍需继续努力。进一步说,即使市场制度相对完善了,我们也不能完全摆脱危机的困扰;不同时期市场失灵的表现可能不同,但市场失灵仍有可能再度来临。所以,中国证金公司作为常备机构,要长期发挥其维稳的职责和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