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十八大以来,截至今年8月12日,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已经整1000天。这1000天里,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拓进取,勇闯新路,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由一个崭新的概念变成深入人心的执政理念。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首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会见中外记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是他对全中国人民的承诺,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这1000天里,他挑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兑现着当初承诺。
从严治党
“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中国问题的根本。
2012年甫一上任,习近平就在新一届政治局领导的首次亮相中表露决心,由此开启了从严治党的序幕。“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他指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并且他进一步表示,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绝不能手软。
在2014年1月14日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又一次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来表示从严治党的勇气、决心与信心。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习近平强调:党纪严于国法。“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各项纪律都要严。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对干部群众举报的选人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查核,依纪依规严肃处理,让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向中央提交述廉报告。
严格执纪,铁面问责,将制度的笼子扎紧,架起制度的高压线,划出纪律的红线。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从严治党为遵循,拔烂树、治病树,打老虎,拍苍蝇,力度之大,让人为之一震。
——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名副省部级以上官员被查处,极大地威慑了腐败分子。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再次彰显了中央反腐无禁区的决心。
对于腐败分子,习近平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对于人民,他却像春天般温暖。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深有感触地讲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事实也正是如此,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走进包子铺排队取餐,盘腿坐炕问冷暖,卷起裤腿视察……这1000天,习近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贯穿在各项决策和各项政策中间,让腐败分子闻风丧胆,却让人民群众犹如感受清风扑面,沁人心脾。
厉行改革
改革,这个热词,在经历三十多年之后,又以崭新的面貌重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还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首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面对中外媒体。在不长的讲话中,他掷地有声地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对如何做好深化改革这道题,习近平看得很重,也想得很深。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首次离京考察,首站即选择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并在深圳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习近平在仪式现场表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方针。习近平称,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要蹄疾步稳,要抓铁有痕。
习近平同志上任伊始就警告党员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政治局的“精简会议活动”新规中,强调“要少说多做”。分析人士指出,习近平的讲话关键在于了解实际、深谙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地讲问题、摆现象,敢于亮剑、敢于“唱黑脸”。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表态,半月之后有了更细化的方案。
这一次的改革,他首先对准积弊——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节俭、接地气、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一次的改革,他瞄准了“定力”——
他反对“一任市长一张蓝图”,强调要一茬接着一茬干。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习近平亲自担任中央深改组组长。作为中央深改小组组长,习近平瞄准改革的“硬骨头”,在这些关键点发力。
作为组长,习近平已经主持召开了14次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表述。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总之,强调保持改革定力、聚焦关键发力、持之以恒用力。
在去年年末召开的深改组第八次会议上,他不仅提到2014年改革有的是“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还强调要在2015年,“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5年上半年,习近平6次主持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对准“硬骨头”,议题涉及“纪检体制改革、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足球改革、追责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规范领导干部家属办企业”、“乡村教师、公立医院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改革、法律援助制度、科技体制改革”“国企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司法人员‘朋友圈’”等。
这些改革不仅是中央的着力点,也是人民的呼声、时代的呼唤。转变政府职能,“久久为功”,至今,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研究制定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这1000天,向顽瘴痼疾开刀,向障碍藩篱宣战,习近平聚焦关键,持之以恒用力,将解决一道道难题提上日程,让群众看到了他的担当精神。
奉行法治
“公生明,廉生威”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法外无权”、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些都是习近平挂在嘴边的话,展示了习近平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视。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习近平说:“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
2014年10月20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是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中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以鲜明的时代印记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习近平说,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要抓“关键点”。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全面依法治国,“落脚点”是人民。习近平说:“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而行动早已在路上。在截止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14次会议中,多次提及司法领域的改革意见和方案,他们的每一个落脚点,都深深地刻上了两个字“人民”。
全面依法治国,必将开启中国法治的新时代。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565万余件,同比上升10.1%,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进入到司法程序,以法律为最终的裁决。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这1000天里,已经成为全社会化解矛盾的最有力武器。
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深情地说,“中国梦”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上走过1000天。这1000天,中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让我们与这一梦想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