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作战历程(下):最先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西南国门

来源:云南日报
2015-08-24 11:03:17

光复腾冲

腾冲东面背靠保山,西南联结缅甸八莫、曼德勒,西通密支那,在二战时期为中印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腾冲城墙十分坚固,四面有来凤山、宝凤山、高良山、飞凤山居高拱卫,易守难攻。日军侵占腾冲后,以县城为固守中心,基干兵力向东北面高黎贡山各重要隘口分点踞守,来凤山为敌踞守腾冲的制高点。远征军右翼第20集团军以攻取腾冲为目标,渡过怒江后,立即仰攻高黎贡山,对敌军固守的各据点进行争夺。

6月初,第198师会同第36师和预备第2师进攻北斋公房。北斋公房是日军踞守高黎贡山北的重要据点之一,海拔3000米,地势险峻,道路崎岖,气候恶劣。日军第56师团148联队凭借天险,修筑了强固的工事。我军以一部发起正面攻势,以主力迂回攻击。6月14日攻克北斋公房,16日再克桥头、马面关,残敌由瓦甸、明光向腾冲溃败。我军乘胜追击,翻越高黎贡山山顶隘口,预备第2师攻克明光、固东,第36师攻克瓦甸。我军6月21日攻下南斋公房、江苴街,在龙川江南下至孟连街一线,截断了腾冲至龙陵之间的公路交通线,对腾冲形成包围攻击态势。

7月23日,我军对腾冲城发起第一次总攻,26日发动第二次总攻,在空军和炮兵的配合下,以一天5000发炮弹的火力向敌主要阵地来凤山轰击,敌军大部分被消灭,残敌向城内溃逃。来凤山北面的敌军堡垒十分坚固,敌军坚守不退,我军步兵使用当时的新式武器——火焰喷射器,毙敌30余人,于27日攻占来凤山全部阵地,肃清城外各高地的敌军。

日军盘踞腾冲两年,以第56师团148联队的4000余人守城。日军在城墙上构筑了数层坑道和掩体,在城内用钢板、钢条设置了遍布大街小巷的三层工事,修建堡垒300余座,各街巷堡垒星罗棋布,战壕四通八达。8月2日,我军第36师开始向西南面城墙进攻,将城墙炸开一个缺口,突入城内。我军又调集了116、130、198师、预备第二师和一个空军大队助战,炸毁两个城楼,炸开城墙缺口60余处。8月20日我军突入城内,日军凭借所占民房、公署、学校、商店、庙宇等各种建筑作防守工事,展开巷战。敌军室室设防,我军寸土必争,巷战空前激烈,我军每天伤亡均在400-500人。蒋介石下达训令:“腾冲城必须在9月18日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攻城部队加强攻势,终于在9月14日上午肃清城内零星残敌,腾冲全城光复。

腾冲战役,公署、学校、庙宇被毁50座,民房、铺面被毁五六百间,四个城楼及城中心的文星楼全部被炸毁,被中外军事史家们誉为真正的“焦土巷战”。美国新闻处《怒江战役述要》记载:“经过51天的围攻后,腾冲于9月14日被中国军队正式占领。日守军2600人,包括军官50名,只有10名被俘,其余全部战死……,第20集团军自渡江以来至9月10日,伤亡官员8000多人。”

腾冲光复,对于打垮滇西敌军,策应缅北反攻,配合中国驻印军和美英盟军打通中印陆上交通,均具有重大意义。

鏖战松山

1944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右翼对腾冲方面作战的同时,由宋希濂率领的左翼第11集团军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也开始了对松山、龙陵的作战。松山位于保山与龙陵之间的怒江西岸,滇缅公路由惠通桥西上经松山至龙陵,是滇缅公路的咽喉孔道,松山主峰与惠通桥的直线距离仅6公里,沿公路而上却达20公里,足见山势高峻陡峭。日军于1942年5月占领怒江西岸后,以其精锐部队第56师团113联队配属炮兵、工兵驻守松山,兵力3400人。日军在松山构筑了40个永久性的坚固堡垒群,整个松山阵地由滚龙坡、大哑口、长岭岗和松山顶峰4个可以独立作战又互为犄角的坚固阵地组成,明碉暗堡,战壕交错,松山顶峰为主阵地。

6月4日,第71军在军长钟彬的指挥下开始进攻松山。经过5次围攻冲锋,牺牲惨烈,未达到预期效果。6月下旬,抽调何绍周的第8军担任主攻,先后向敌军发动9次攻击,历时达3个月之久。第8军使用9个步兵团,在优势炮火、空军的配合及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几十次激烈战斗,才攻克了滚龙坡、大哑口和长岭岗等阵地。从9月1日起,由第82师246团每天昼夜不停在松山顶峰四周袭扰日军,掩护工兵营在松山顶峰日军阵地下约30米处进行掘壕作业,掘进两条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填10吨TNT炸药。9月8日,一声巨响,整个松山顶峰三分之二被炸翻,日军和地堡均炸为粉尘。据统计,松山战役是整个抗战时期消耗弹药最多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113联队的残兵全部覆灭,第8军也伤亡3000多人。

松山是我军向龙陵、芒市推进,打通滇缅公路的关键。松山既克,为收复龙陵、芒市、畹町创造了有利条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