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无忘告乃翁——为华侨抗战历史拂去蒙尘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08-29 18:44:54

摘要:题:家祭无忘告乃翁——为华侨抗战历史拂去蒙尘 70多年以前,在缅甸经商的华侨梁金山为抗战毁家纾难,曾捐资修建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惠通桥”,捐献载重汽车80辆、飞机1架。

中新社北京8月28日电 题:家祭无忘告乃翁——为华侨抗战历史拂去蒙尘

中新社记者 杨凯淇 杨华伟

又到中元节。按照当地习俗,家住云南保山的梁有成,在家中悬挂的父母遗照下摆起供桌祭拜。和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祭拜时,梁有成和父亲梁金山多聊了几句。

他告诉父亲,几天后,他将乘飞机赶赴3000公里以外的北京,参观于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大阅兵。“这是国家发的邀请,这么多年过去了,没忘了您。”

“父亲活着时没能看到的,我来替他完成。”梁有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他很荣幸能够成为侨界代表中的一员,受邀赴北京观礼。“我会带上父亲的遗照和一些遗物,让他也看看现在强大的祖国。”

他说,这正应了那句古诗——“家祭无忘告乃翁”。

70多年以前,在缅甸经商的华侨梁金山为抗战毁家纾难,曾捐资修建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惠通桥”,捐献载重汽车80辆、飞机1架。当时国民党政府派给云南省的救国公债,他一人便购买一半多,此外还坚持每天捐卢比100盾支援抗战,直到抗战胜利。

如今战火虽已远去,梁金山的义举仍被广为传颂。人们在保山太保公园竖起汉白玉雕像,以此缅怀这位富不忘本的爱国侨领。

在长达14年的抗战时间里,无数个旅居海外的“梁金山”以义捐、义演、义卖、侨汇、认购国债等多种方式支援抗战。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约400万海外侨胞为抗战捐款捐物,占侨胞总人数的一半,捐款总数超过13亿元,侨汇超过95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的43%。

“有的人捧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叠钞票,有的人掏出身上仅有的现金,老人们拿出包了又包的积蓄,孩子们献上几枚硬币,还有人将自己身上的金镯子、金项链、金耳环摘下来往台上扔。”曾率合唱团远赴南洋义演募捐的作曲家夏之秋,时隔多年仍能清晰记起当时的场景,直到去世前还常常和后辈讲起。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类似的画面出现在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有华人的地方,总会听到抗日的声音。一大批抗日救亡组织涌现出来,最多时达到3940个。

海外华文报刊也形成了空前一致的民族舆论,宣传抗日、声援祖国。正因如此,日军将其视为“眼中钉”,在进驻东南亚后针对华文报人展开了追杀。

中新社原社长郭招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据史学工作者最新研究确认,至少有43名东南亚中文报刊工作者在抗战中被日军杀害。

尽管如此,却始终没能动摇华侨回国参战的决心。华侨纷纷组成工程队、救护队、战时服务团、战地记者团等参与救护并配合作战,大批海外航校华裔飞行员成为中国空军的作战主力。战功赫赫的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中就有很多成员是美国华裔。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华侨抗日的卓著贡献并不熟知。

这几天,位于云南小城畹町的南侨机工纪念馆正在加紧做收尾工作,72岁的叶晓东非常忙碌。这座小城竖立着一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叶晓东已经在这里做了10年的守碑人。

“这就是我的父亲,陈团圆。”叶晓东指着纪念碑后面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石墙上近3000名机工的其中一个,一字一顿念出父亲的名字。

南侨机工是在侨领陈嘉庚的感召下,从东南亚回到中国。为保证国际援华作战物资的运送,这些华侨司机和修理工日夜奔波在滇缅公路之上,历经疟疾、险路、日机轰炸等重重危险。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的1800余人献出了生命。

时至今日,蒙在历史上的尘埃逐渐拂去。荧屏里、舞台上,越来越多展示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的作品被呈现出来,人们开始了解这个群体的贡献,追忆他们的功勋。

不久前,反映海外侨胞支持祖国抗战的大型专题纪录片《血脉长城——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播出,海内外反响热烈。“我们发掘和展现了一段几乎被封存的历史,”出品方之一的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说,“希望华侨为民族所作的事情能够为世人所牢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