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次关口的出现,中美关系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战略抉择
■ 渡过每一道关口,都离不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引领
■ 两国间可能导致摩擦冲突的因素也许俯拾即是,但两国放任这些因素将中美关系引入歧途的理由却没有一条
习近平访美,正值中美关系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之际,也因之意义重大而独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历经多个重大关口。每一次关口的出现,中美关系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战略抉择。渡过每一道关口,都离不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引领。
之所以说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关键因素有三:
一是中美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经济总量对美呈现快速赶超之势,国防现代化步伐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两国硬实力对比的变化及其趋势对美国战略心理和思维的冲击是巨大而深刻的,增添了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焦虑,引发美国新一轮对华政策大辩论。
二是两国战略布局和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从维护其全球霸权出发,面向亚太调整战略重心,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寻求在亚太地区保持对华战略优势。中国则采取“借力使力”和“反向操作”两手并举,深耕亚太,同时进一步加深同欧洲、非洲和拉美关系,变被动为主动。
三是双方战略竞争与合作出现同步增加的局面。战略竞争与合作并存,长期以来都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近年来不同的是,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与此同时战略互疑似乎不减反增,在经贸、投资、军事、高科技等领域,包括网络,太空、深海等新疆域,以及全球各地区的战略竞争有所加剧。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内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华政策辩论,“中国威胁论”有了新的版本和“内涵”,对华质疑、批评的声音有所增加,要求重新评估中美关系的主张有所抬头。随着美国再次进入大选政治周期,选举政治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复杂因素。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有所突出,甚至被有意放大。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下,中美关系再次面临“怎么看”“怎么做”这两大关键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思维和倡议,并与美国领导人就此达成重要共识。
复杂、多元的美国涉华舆论环境,既给习近平此次访美制造了难题,也进一步彰显了此行的重要性。从王毅外长不久前在外交部“蓝厅论坛”的演讲可以看出,中方为此次访美确立的方针是:“增信释疑,聚焦合作,面向人民,开创未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的演讲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针。
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出两国要搞好中美关系,就必须要做好“四件事”。这“四件事”既是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路径和要求,也是习近平此次访美的四大着力点,亦是此行的重大意义所在。
第一,“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这是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前提。大国之间的误解和猜疑可能导致误判,其危害之大无须赘言。历史上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人为造成,并非大国宿命,中美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自己给自己挖“陷阱”。习近平此访是把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讲清说透的一次重要机会。
第二,“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这是中美最终避免跳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保障。中美之间共同利益很广泛,双方都应努力寻求利益汇合点,发掘双方合作新的增长点,培养合作的思维和习惯,让积极因素占据中美关系的主导地位,使中美关系本质上互利共赢的认知深入民心。
第三,“妥善有效管控分歧。”这是中美关系摆脱长期以来起伏不定状态的关键。任何国家之间都会有分歧,美国与盟国之间也常常有各种分歧,何况中美是在许多重要方面如此不同的两个国家。两国不能允许被个别分歧和问题牵着鼻子走,而应管控好消极因素,特别是要力争在矛盾和分歧中找到合作点。
第四,“广泛培植人民友谊。”中美关系的发展离不开民意基础的支持。历史反复证明,中美关系好了,两国民众都受益,反之都受害。推动民间和人文交流,需要细水长流,锲而不舍。
中美关系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两国对于双边关系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一致,都有搞好中美关系的良好愿望和现实需要,世界越来越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两国之间可能导致摩擦冲突的因素也许俯拾即是,但两国放任这些因素将中美关系引入歧途的理由却没有一条。
习近平此次访美是对中美关系的一次大检阅,有助于扩大两国关系的积极面,抑制消极面,推动双边关系闯关克难,砥砺前行,继续造福于两国人民和整个世界。□
刊于《瞭望》2015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