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习主席访英】
金秋时节,天高风正;英伦五日,硕果累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带着两国民众对“黄金时代”的期盼出发,满载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成果归来。虽归属东西方不同文明,践行不同制度与理念,分处不同发展阶段,中英两国领导人仍能就双边关系作出立意高远的战略规划,实现对旧有国际关系藩篱的突破与超越。
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英双方达成13个政府间和非商业协议、28个商业协议,并在经济、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18个未以“协议”冠名的成果,为“黄金时代”的开局作了完美的注脚。举世瞩目:欣克利角核电项目、豪华游轮建造及运营项目、天然气长期贸易协议等“重磅”成果,使中广核、中船、中石油、英国石油、罗罗等中英大企业从中受益。于无声处:双方的合作打破定式,深植历史,直抵民心。中英双方约定,将于2016年举行中英联合撤侨室内推演,在2015年内举行第六次中英防务战略磋商,探讨建立中英国际维和合作机制,中英文化基金与剑桥大学还将发起“二战中的中国和世界”课题研究。
中国国家主席在十年内对英国的首次访问,开启了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此访中一系列合作成果的达成,使英国跻身对华合作的前沿,更为整个西方世界处理对华关系树立一个新的典范。作为曾经的“守成大国”,英国积累了与多个“新兴大国”相处的经验与心得,对当今世界的“守成大国”避免与“新兴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借鉴。
多样世界,和而不同。在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世界,英国在如何认识中国、如何与中国相处问题上的“学习曲线”与众不同。早在2013年底,卡梅伦首相就提出要做中国“在西方最有力的支持者”。英国政府随后将本国定位于“欧盟中最开放的经济体;也是最欢迎中国投资的国家”,要做“中国在西方最好的贸易伙伴”。2015年3月,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公开表示加入“亚投行”,从而引发其他发达经济体争相参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些在西方世界显得“特别”的举措,不仅体现出英国政府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奋起直追的“竞争”意识,更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偏见或“西方中心论”,拥抱“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潮流浩荡,求其在我。当今世界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与变革之中,对于中国的发展壮大,西方国家有些人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究其根源,还在于对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误解。面对关于“中国挑战现行秩序”的种种质疑和焦虑,中国对自己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对阐释本国发展道路和建立自身话语权要保持战略耐心。当地时间21日晚,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金融城市政厅,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演讲,清晰讲述了中国的“心思”、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未来:
——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中国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
——中国的发展不会牺牲别国利益,只会增进共同利益。
千淘万漉,吹尽狂沙。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成功国事访问,显示出中英两国敢为人先,引领世界发展和改革潮流的勇气和智慧。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开启来之不易,诚当倍加珍惜。推及全球秩序和世界未来,各国唯有秉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方能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打造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国际关系“黄金时代”。
(光明日报记者 余晓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