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李瑞(化名)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看新闻。28岁的她刚刚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忙着创业。十八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三五”规划审议的内容让她格外关注。
10多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9%。“经济增速的数字是7%,还是6%,我不在意,我关注的是关乎未来五年的这份规划,能给我这样的创业族带来哪些发展机会。”李瑞说。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全会公报,未来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GDP增加一个点能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了
在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李瑞重点寻找那些有关“就业创业”的字眼:“今年创业的氛围这么好,未来是不是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给她吃了定心丸:“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事实上,最近几年年轻人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数据上一直表现不错。2012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速经历破8、破7,但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额完成目标。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2013年这个数字是1310万,2014年是1322万。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提前超额完成1000万的目标。
这样的数字甚至引发了国外企业家的好奇。在2014年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法国阳狮集团首席执行官Maurice Levy就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问,他很想知道,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创造就业的秘诀是什么?
如果一定要用秘诀来形容,这个秘诀就是“更加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前些年,我国GDP增长一个点能带动城镇新增就业100万,而近几年同样增长一个点,则带动就业150万人左右。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到51.4%,在三次产业中继续“领跑”。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这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表现在就业上。“第三产业是就业的吸纳器,对就业的贡献要高于第二产业。”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青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第二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而第三产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
对于这一点,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特别有感触。“制造业只能解决阶段性的就业,制造业越向高精尖发展,越会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因为人都被机器代替了。”彭志强告诉记者,经济增速下降并不代表就业问题无解,抓住服务业也就抓住了就业的关键。
统计显示,2008年到2012年期间,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点,平均带动就业70万人,同期第二产业增长一个点仅带动61万人。“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副主任杜飞轮说,比如电商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物流业的兴旺。创新创业加快,也带来就业机会的大量增长。
创新创业的加快得益于政策变化。张青告诉记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都为就业的增长贡献了力量。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16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3年下降。一方面劳动力总量减少,另一方面结构转型、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增一减的结果,让最近几年就业保持稳定增长。
经济增速放缓但不会失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曾引发无数讨论。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点滴变化已经在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影响。杜飞轮告诉记者,在一些国家,政府研究机构甚至设立了中国经济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甚至包括产业、行业问题。
在很多专家看来,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破7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正常表现。但依然有质疑:经济增速破8、破7,中国经济是否会就此低迷?
在这种疑问下,十三五规划如何给经济增长定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还会放缓。”张青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资源的约束、动力的转换来看,我国到了经济换挡时期,但经济增速放缓不意味着失速。
按照张青的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目标应确定在6.5%到7%之间。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速需要在6.6%以上,否则,收入翻番的目标就会无法完成。
“宏观调控还有政策空间,现实的发展也能支撑起这样的速度。”张青说。
如果以10年一个周期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确实处在本轮周期的低谷,“下一阶段会出现企稳回升”。在杜飞轮看来,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新旧动力转换、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增长的约束性条件在增强,快速、大幅的回升并不现实,但短期经济回稳的可能性较大。
支撑这个观点的是最近发布的经济运行相关先行指标。9月份,PMI指数为49.8%,较8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至50.2%,已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结束连续6个月下滑趋势。
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也在增强。去年以来,中央及相关部委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如央行已经有了6次降息、7次降准(含两次定向),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为实体经济创造了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财政支出规模扩大,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加快,减税降费等政策也有利于扩大总需求,减轻企业负担。与此同时,国家还推出了11个投资工程包和六大消费工程。
“目前市场反应总体仍然偏冷,很多企业对发展前景看不明朗甚至不乐观,投资比较谨慎。”杜飞轮说,企业家信心走出低谷需要时间,既需要看到政策的实际利好,也需求看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效益。
“实际经济状况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冷,只是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更高。”杜飞轮说。
在经济学上,除了实际经济增速,经济学家还会关注潜在增长率。这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
杜飞轮认为,我国目前的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说明潜在的增长能量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更多元
“GDP是一个重要指标,但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放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告诉记者,未来判断经济发展好坏,需要综合更多的指标。
在他看来,要坚持底线思维,保证金融、社会稳定,在这个基础上要着重关注就业和收入指标。
杜飞轮认为,经济短期运行指标中,传统的GDP指标已经不能反映整体状况,因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速度在加快。如果用传统的指标特别是单一的指标来衡量经济状况,就会出现偏差。“从中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民生,要看居民在经济发展中享受了多少红利,如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消费的提升。”他说,GDP只是预期指标,而不要当作硬性考核指标。
张青格外在意结构指标和就业指标。产业机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她一口气列出了5个关键性结构指标。在她看来,这5个机构指标是衡量未来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结构优化、就业增加、物价稳定的基础上,经济增速放缓但不失速”。
即使经济增长5%,那又怎样?就在最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演讲中这样反问。在他看来,美国、中国、欧盟、日本这世界四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的GDP增速超过5%。中国未来要增长的,不是体量,而是质量。
“经济增速下降,这无非是靴子掉下来了,这是经济新常态。”彭志强对此并不悲观。在他看来,重要的是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这个核心驱动力就是“双创”。“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使企业更具活力,给市场更大空间。”张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