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不只是少数“尖子”高校的事

作者:王旭东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2015-11-09 16:24:06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认真学习领会《方案》的丰富内涵,笔者认为,《方案》之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更重要的是以“世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有若干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若干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加强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缩小了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但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方案》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落实等方面提出了明确意见,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描画了清晰的路线图。特别是《方案》贯穿着改革创新的主线,明确提出要破除制约大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必将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注入强大的动力。

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更需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方案》在对“世界一流”建设作出部署的同时,也明确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方案》的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必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首先,《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任务、改革任务等既指向“世界一流”建设,也对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都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方案》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中国特色、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落实措施,努力提升办学水平。特别是《方案》提出在改革方面要“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明确了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资源募集机制的任务。这些“关键环节”是我国高校共同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突破这些环节,不仅能推进“世界一流”建设,也将给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其次,《方案》着力推进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这本身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进入“世界一流”的数量越多,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越高。同时应当认识到,我们的“世界一流”建设根植于中国本土,只有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才能提供“一流”成长的丰厚土壤,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后备”进入“一流”。高水平大学要当好“领跑者”,发挥好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加强重点建设的同时要促进高等学校协同发展;更多的“一般院校”要主动学习,结合自身特点“借力”发展,提升自身水平,积极冲击“一流”。

再次,《方案》明确要破除身份固化,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建设路径;同时强调要强化绩效,动态支持。这就突破原有“985“、211”格局,使得更多高校有机会参与到“世界一流”建设中来,充分激发广大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动力和活力。“总体规划,分级支持”的措施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使更多地方高校获得支持,促进其特色发展。“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措施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世界一流”建设,使更多高校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不只是少数“尖子”高校的事,原有高水平大学自不甘掉队,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院校有望冲击“世界一流”,更大面上的“一般院校”也应领会《方案》精神,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我们就能在“世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作者为北京物资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