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理论·习主席出席G20峰会系列谈九】
作者: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郑安光
11月15-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召开的,占世界GDP总额80%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再次共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经济,共谋世界发展宏图。当前世界经济提振乏力,会议前夕巴黎恐怖袭击投下的政治阴霾,无疑使得业已失衡的全球治理秩序雪上加霜。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沉疴缠身的世界经济和治理秩序至今难见起色。然而此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发表的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不仅切中了国际经济不振的肯綮,为其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匡正失衡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经历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说是凤凰涅槃的重生,但必定是脱胎换骨的重构。全球经济发展首先必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再平衡。世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是旧的发展方式所面临的“增长的极限”。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动能已经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为此,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在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两大根本,一是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是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为此应该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二十国集团新的合作重点,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全球经济调整的第二个层次,是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再平衡。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活动都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到这个市场中来。然而各国的经济规模、发展阶段甚至是国情特点却是千差万别。这无疑造成了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协调的失衡。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这种发展战略的协调的失衡更是凸显出来。有的国家变得内向保守,在应对危机时不仅力图独善其身,有时甚至以邻为壑。这直接背离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在此次会议上,习主席也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国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在这方面中国“行胜于言”,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2014年“一带一路”宏大发展战略构想的提出,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最近,我国又正积极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事实上,许多“二十国集团”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如俄罗斯的“欧亚战略”、印度的“季风计划”等,这些发展战略的协调推进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战略也要求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再平衡。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主要机构,脱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安排,反映了当时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权力分布状况。然而战后七十年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以来,虽然以美国为首的传统强国依然实力强大,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权力结构。然而当前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严重不足。这种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变革的滞后无疑对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造成掣肘。这种困难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克服。一是在现有机制内扩大新兴市场国家的权力份额,如提高中国、印度等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在此次峰会中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中,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完成特别提款权审查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币满足可自由使用标准,建议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方对此表示欢迎。他还呼吁金砖国家继续支持人民币“入篮”。这显然有利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二是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导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等。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今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积弊已久,很难期待会有一副神药在短时间内可以药到病除。但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和主张无疑是一副一剂宽猛相济的良药,对准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治理的病灶。若各国遵道而行,世界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定然指日可待。如此,这便是以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的又一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