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并在会上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表达中国态度,贡献中国智慧。
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其实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即便如此,中国近年来自主自愿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并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非常认真”,并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法国媒体认为,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能否达成协议中国的态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承若的2030年实现减排65%的目标也绝非空谈,如果你还存有疑问,看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很多“秘密”就不言而喻了。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十三五”规划中第五条这样写到: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并提出以下六点要求: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中国节能减排目标和承诺
早在今年6月30日,正在法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宣布减排计划,他表示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是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所做出的应对气候变化最大努力。
李克强总理指出的为实现减排目标中国提交的方案就体制机制、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提出一系列强化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十三五规划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节能减排措施
"淘汰小火电机、拆除污染超标的工厂、停工改造高污染企业、出台环保约谈政策......",2006年到2010年5年淘汰小火电机组近7000万千瓦,高于英国当时全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同时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理念之一。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这一方案还曾对当年年底“巴厘路线图”的出台起到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环保掀开了崭新一页。
技术人员在青海在建规模最大风电场工程现场观察风力发电机运行情况。(新华社发)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009年11月,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数据上看,中国做出的减排承诺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的约四分之一。
2013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13年12月25日,我国首条低碳环保高速公路——重庆至成都高速公路重庆段建成通车。这是12月9日拍摄的车辆在渝蓉高速重庆大足段行驶。这条公路仅采用废旧轮胎来生产橡胶沥青路面一项,就使有害气体沥青烟的排放减少9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50%。(新华社发)
2014年6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览上,参观者与宣传展板合影。(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近年来中国还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接连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治信号,表明其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获得广泛赞誉。
此外,习近平主席曾在诸多重大场合,就各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表了诸多观点和言论,表达了中国携手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贯立场和原则,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立场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将节能减排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进行会谈,中美两位领导人在会谈结束后,就气候问题发表联合声明,承诺双方减少废气排放量,同时指出了“全球经济本世纪进行低碳改造的愿景。中美承诺两国将致力于减排和一个共同愿景——本世纪实现向低碳的全球经济转型。
2015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
11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奥朗德举行会谈。习近平表示,中方高度评价法方为筹备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作出的巨大努力,坚定支持法方办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方也为推动大会成功作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各大场合,习近平主席用数字有力证明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习近平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这既是着眼于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中国宣布建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习近平也强调,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中国愿意继续承担同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在节能减排的目标下,中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未来,中国也将积极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成为促进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催化剂”。
(综合整理于新华网,央广网,中新网,凤凰网,节能环保网,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