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出访专家谈":中非关系进入全面战略合作新时代

作者:贺文萍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5-12-05 11:16:50

2015年12月4日,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将铭记这一天,以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

这一天,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南非开幕。这是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也是历史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海外举办大型国际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南非总统祖马,非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等共50位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出席开幕式,共商中非合作的未来发展大计。当习近平宣布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计划”,并承诺中方将为此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时,这一时刻定然会被历史深深铭记。因为这些宏大计划和超强支持,将把中非关系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中非关系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新时代的中非合作,首先是双边关系定位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非峰会上,中非合作被定位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加强交流和磋商,以及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自那以后,中国陆续和南非、尼日利亚、埃及等几个非洲重点国家建立了双边层面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此次峰会上,中国与整个非洲的关系定位,已全部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充分表明,中国重视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外交中的权重不断上升,非洲与中国已成为互为倚重和相互支持的外交战略支点,将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赴时艰。

另外,如果细心品味一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五方面的内容表述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五大支柱”的表述,还可以看到,“文明交流互鉴”取代了“文化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取代了“安全上加强交流和磋商”、“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取代了“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从“文化”到“文明”,意味着文化交流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安全合作从一般意义上的“交流磋商”到“守望相助”,意味着安全利益的交融和共同担当;国际事务上从“加强合作”到“团结协作”,则意味着双方合作的更加抱团、更加协调和紧密。

其次,新时代的中非合作新关系,还充分体现在大跨步、超强度的“十大合作计划”之中。在2012年7月于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未来三年中国对非合作在“投融资、援助与民生、非洲一体化、中非民间交往和非洲和平安全”等“五个领域”的新举措。短短三年之后,如今中非合作从“五个领域”扩展到“十大合作计划”,而且助推非洲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强铁路公路航空等三大网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公共卫生合作等新领域里的新举措,都是在新形势下根据非洲联盟制定的指导非洲未来50年发展方向的“2063规划”而提出并规划的,体现的是非洲需要、非洲愿景和非洲受益的原则。

更让人鼓舞的是,每一个领域的合作计划,都有具体的资金或者技术、物资支持,所有的举措都旨在破解长期以来桎梏非洲发展的三大瓶颈,即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正因此,当本届非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听完习近平主席的开幕式讲话及上述举措后,难掩激动,认为“习主席宣布的新措施是历史性的,将为充满活力的中非关系注入更多的动力。”他还脱稿说,习主席代表的国家,曾经是贫穷的,也从未殖民过我们,但是他正在做我们曾期待殖民者做的事。如果当年的殖民者们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讲话。穆加贝的脱稿幽默之词,其实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中国在用真诚和巨大努力帮助和推动非洲发展,这与口惠而实不至的殖民者们有着天壤之别。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这更是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理念的现实注脚。

最后,祝愿中非合作抓住历史性机遇,在新规划的引领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