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济学家:中国角色正发生积极变化

作者:胡博峰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5-12-07 13:38:26

——访法国经济学家、《世界报》专栏作家让·米歇尔·卡特-布兰

经济日报记者 胡博峰

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就中国在此次峰会中的贡献,记者采访了法国经济学家、《世界报》专栏作家让·米歇尔·卡特-布兰。

记者:您认为本次大会的目标是什么?此时会程已经过半,与会各方是否能够最终达成一致,使本届气候变化大会有所收获?

让·米歇尔·卡特-布兰:首先,我认为法国政府设置的既定目标主要是希望与会国家能够在此次大会上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普遍协议,并于2020年起付诸实施。“全球升温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最高不超过2摄氏度”是衡量此次大会成功与否最具量化性的指标。

其次,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有两个:一是要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几乎涉及现有的经济领域,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兼顾各国国情,也要在利益上有所取舍。二是要调整现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绿色经济和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实现更加健康的发展方式,譬如建设生态社区和绿色城市等。当然,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中国)并不容易,巴黎大会即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融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健康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其中既包括扶持资金的安排,也包括清洁技术的转让等。

最后,根据目前透露的谈判进展,达成上述目标并非易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国对此次大会所达成最终协议的法律约束范围的接受程度不同。例如,很难想象美国会签署一个具备法律效力的协议,因为这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通过机会很小。二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安排难以达到预期。这是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做出的制度性承诺,但目前看落实有限,每年提供的资金远远达不到此前的承诺。

记者:如何评价中国在此次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的角色?

让·米歇尔·卡特-布兰: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近13%。因此,当我们谈论当今世界的任何问题时,中国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单词”,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更不例外。当前,中国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没有中国,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就难以达成。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说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角色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此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而务实,法国新闻电视台也进行了直播。习近平主席讲话中提到的“三个未来”“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多一点分享、多一点担当”等观点让我感受到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责任、担当和智慧。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前景?

让·米歇尔·卡特-布兰:我在与中国学者交流中了解到,中国未来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句话中的“质量和效益”就是对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前景的最好注脚。中国已经将生态环保的理念纳入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之中,并提出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布局并不相称,以绿色清洁的方式实现中国经济新的增长也是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机遇。中国应加大金融体系对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这方面中法两国间的合作潜力很大。

记者:刚才您提到中法在金融领域具有合作潜力,那么两国在绿色环保领域还有哪些合作值得期待?

让·米歇尔·卡特-布兰: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总理瓦尔斯均于今年访问中国。他们在访问期间曾说过,绿色经济是撬动两国经济增长的杠杆。法国广泛参与中国的新能源领域合作,如在三峡大坝的修建过程中有法中两国众多企业参与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法两国就在绿色环保和清洁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机组使用的就是法国技术。现在,中法又宣布在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站项目上展开合作。中法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将给世界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和新视角,打开可持续增长的绿色经济发展通道。对中法两国而言,绿色经济都是拉动增长的产业。不妨结合正在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引用奥朗德总统今年访华时说的一句话,“碳排放、碳交易市场、新能源所属的绿色经济领域都是中法合作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