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道路表达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反思与引领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复旦大学“政研”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研究室主任鲁绍臣
“新常态”一词,是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出的,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髙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领导人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解读“新常态”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针对原有发展方式日益陷入困境问题的诊断和出路的探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一、从增加投资规模转向提升“周转”速度
马克思认为现代市场的首要特征是持续的“运动”与“周转”,资本和社会财富只能在运动中增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不断增值过程是关键所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和贮藏货币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对“流通”和“运动”的在意,“货币贮藏者竭力把货币从流通中拯救出来,而精明的资本家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却达到了这一目的。”只有周转的速度快了,资本才能产出更多的仔,生出更多的金蛋。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可见,加快企业资本的周转速度成了“新常态”的重要内涵,这要求我们减少审批程序,加快审批效率和速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破除资本周转在国家政策和管理的中的障碍,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园区的规划与布局、高铁和交通体系的构建、合理的固定资本折旧制度的制定等,加速资本的流通与运动。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就是要以企业为创业和创新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转换与互动环节,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的目标。
提升周转速度,还需要改变供给与需求错位和不匹配的情况,以前只顾开发和提升需求侧的水平,忽视了供给侧质量的提升,造成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的状况,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互动与平衡,逐步改变国内库存压力过大和国外疯狂采购并存的情况,才能真正促进和提升国内资本的周转速度与效率。
二、从加大要素驱动转向增强高新技术驱动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劳动资料不仅在形式上被规定为固定资本,而且扬弃了自己的直接形式,从而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资本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找到与自己相适合的生产方式。高新技术和智力创造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并被生产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努力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把要素投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变为效益和质量为主导的经济发展。
科技与创新将是“新常态”提升效益和质量的最重要推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以创新驱动为主,生产日益取决于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目标在于生产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让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实现从“求快求大”的量的增加到“求优求精”的质的增长的转变。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便是对传统增长动力进行改造升级,努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都是这一层面的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