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

作者:简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12-17 15:24:52

内容摘要:生命教育: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教育常被当作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关键影响的家长和教师也甚少思虑教育对人性和人本身的作用。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错位给人的发展带来桎梏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实际上,我国一直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阻隔,现实中仍旧是以知识教育为本,忽视对生命发展的关注,导致教育出现偏差,生命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错位。互联网时代Scratch教学和慕课等教学理念对教育的冲击,实质上是对课堂管理的一种冲击,革新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而非教育本身。

关键词:课堂;学生;孩子;互联网;教师;学习;生命教育;家长;教学形式;忽视

作者简介:

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错位给人的发展带来桎梏

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有着本质区别。生命教育假设学生是一个具有人性的独立生命个体,其教育的落脚点是“人人成人”,关注生命发展和心灵培养,相对于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对学生个体思维和情感的引导;而知识教育则假设学生是有待塑造的准社会参与者,其教育的落脚点是“人人成才”,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关注学生群体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而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本质特性的发展,因此教育首先应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而不是知识技能的生成。

实际上,我国一直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阻隔,现实中仍旧是以知识教育为本,忽视对生命发展的关注,导致教育出现偏差,生命教育和知识教育出现错位。课堂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载体,在教育理念错位的影响下,出现了教条化、模式化现象,灌输知识的填鸭式课堂也时常可见。生命教育异化下的知识课堂忽视对生命个体发展的关注,重视“教”而缺乏“导”,教学通常是教师教授知识的单边活动,学生被看作知识获取的准社会参与者,而非拥有独特体验、情感、思维的个体发展者。学生在知识教育下获得了成堆的理性知识,而其心灵和个性发展却受到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