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作者:陈伊昕 来源:中新网
2016-01-18 19:50:54

中新网丹寨1月18日电 (记者 陈伊昕)农村电商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也在贵州省吹响。当“互联网 ”遇上老农民,这不仅使他们的农产品飞向城市,更让昔日的庄稼汉摘去了贫困的帽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互联网是如何加上老农民的?日前,“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贵州省丹寨县,进行了实地探访。

庄稼汉搬出大山再创业 电商平台成就第一笔订单

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高峰村坐落在牛角山西麓半山腰上,这里山高、谷深、坡陡,农牧业产值低,全村人过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活。1984年,彼时不满30岁的村民岑如州第一次走出牛角山,想要闯出一番事业,却未能如愿。

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岑如州向记者展示合作社的第一批产品:八月酸笋。中新网记者陈伊昕 摄

“乡巴佬进城,搞不赢。”岑如州说,那次失败源于当时自己没有相关的知识,也没有政策扶持。近些年,为支撑四口之家的生活,他的妻子远赴江苏打工。由于自己为眼疾所困,家里的几亩薄田就是岑如州的全部事业。说到这里,岑如州眼眶湿润。

2014年,根据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安排,58岁的岑如州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楼房,这个庄稼汉转身做起了合伙人,和其他村民凑了15万元开起了食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首批产品是1万斤腌制毛笋,销路却成了难题。几经考虑,岑如州决定通过电商平台牵线搭桥拓展销路。现在,合作社已经成功发出一笔200斤的订单。

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站在刚刚成立的合作社门口,岑如州露出了朴实的笑容。中新网记者陈伊昕 摄

根据丹寨县政府2016年的工作计划,将加快以农村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电商扶贫,抓好20户农村电商大户和100户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增加收入;实现所有乡镇电商服务站全覆盖,建成5个村级电商示范点,全年确保电商交易额突破1亿元。岑如州的毛笋生意,就将是这1亿元中的一份子。

望着屋内的几十口腌制大缸,岑如州信心十足。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1万斤毛笋售罄,自己能净入2万余元,这是当初那个年收入一千多元的庄稼汉不敢想象的。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此前曾表示,未来农民不用进城做“农民工”,不用抛弃土地就可以做“农民商”,农村电商能够让我们早一天看到农村的“桃花源”。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岑如州向记者展示合作社的第一批产品:八月酸笋。中新网记者陈伊昕 摄

“等我的生意做到十万斤、百万斤,好日子在后头呢。” 岑如州说,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考虑到毛笋是一项季节性食品,为了稳定工人们的收入,他下一步打算建立食品加工厂,通过农村电商输出更加多样化的产品。

老手艺遇新商机 互联网解决三成销路

丹寨县卡拉村一直传承着鸟笼制作的手艺,家家户户都会做鸟笼。但由于销路堪忧,这门手艺变现困难,村民难以脱贫。近些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不仅靠政府修通了进村的水泥路,电商平台也帮忙打通了村民的致富之道。

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卡拉村,一位村妇正坐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编制鸟笼。她做鸟笼时,会偶尔抬头望望在二层小楼上玩耍的孩子们。 中新网记者 陈伊昕摄

据该村村支书王玉和介绍,通过组织鸟笼协会的方式生产鸟笼,村民们相当于做“无本生意”:村民们做好鸟笼后,送往鸟笼协会,再由协会统一上漆、包装、发货。一对夫妻每天大概能做14个鸟笼,利润在200元左右。2014年,这项“竹子编出来的生意”为村民创造了650万元的年产值。其中,农村电商解决了30%的销路,有4万只。

当互联网加上了拉卡村民,这里的鸟笼产品受到了云南、广西、四川、湖南、上海等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远销新加坡、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卡拉村共成立鸟笼制作合作社2个,社员达300余户,鸟笼生意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的道路。

近年来,各类农村电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阿里研究院“2015电商消贫报告”,截至2015年上半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其零售平台的用户数达1972.65万个。2014年国家级贫困县完成119.3亿元人民币销售额,同比增长57.01%。目前农村电商、电商扶贫逐渐提速发展。

网络媒体“走转改”:当互联网加上老农民(图)

卡拉村,一位村妇正在劈竹子,为家中的鸟笼生意提供原材料。中新网记者 陈伊昕 摄

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大电商在农村进行布局,这个是必须要支持和鼓励的。比如贫困地区像甘肃的陇南以及贵州的一些地方,发展“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然后把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带到城市,势头非常好。除了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外,还强调并支持形成双向流通格局,不仅仅是要把工业产品带到农村,更主要的还是要把农村的产品带到城市。

“起先我们开拓外部市场的时候,云南来回一趟就是一个星期。现在啊,一笔生意要不了10分钟就可以做完,做生意变得比较轻松了。”王玉和还说,目前卡拉村的151户579人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