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大国经济铿锵步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述评

作者:江夏 白天亮 赵永平 陆娅楠 来源:新华社
2016-02-01 09:20:01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人民日报2月1日署名文章:迈出大国经济铿锵步履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述评

本报记者 江夏 白天亮 赵永平 陆娅楠

这是经受“世界级难题”考验的三年:“三期叠加”、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这是激流勇进、攻坚克难的三年:中国经济在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过程中,稳中有进。

这更是认识深化、思想升华的三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确立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高超的驾驭能力,引领中国经济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常态下,我们不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可持续。

掌舵沉稳自如,知难勇毅向前。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正以全新的探索与实践迈向新的征程,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大逻辑——新常态理论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最大的经济命题,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又一次站在决定命运的关键节点。

2013年,曾经以两位数高增长牵引全球经济的中国,在遭遇了连续十几个季度的增速放缓后,经济增速降到8%以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骤然降速,金融、楼市、地方债风险迹象逐步显现,不少人“慌了”:地方政府有“速度焦虑”,如何“下猛药”才能让速度回升?企业感到“转型迷茫”,节节下滑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底?公众也在忧心,会不会影响就业和收入、引爆资产泡沫?

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熬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冬,昔日的高速增长能否再现?要不要再来一轮强刺激,度过眼前的难关?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密集调研,冷静观察,缜密思考,深入研究,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全新的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意味着什么?将给中国、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这一重要论断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总书记坚定而自信:“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进一步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然而,不解和质疑短时间内并未完全消散。全世界都已习惯于中国的高速增长,速度慢下来就有人以为中国经济要“硬着陆”,唱衰中国的声音不时冒出来;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有着巨大的惯性,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奄奄一息的企业,还在眼巴巴等着政府出台新的刺激政策输血续命……

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会议到国际论坛,三年来,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种角度,一次次向世界讲述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表明中国将在新常态下稳中求进,转型升级,主动作为,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新常态”理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这是以历史眼光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遵循规律、顺势而为,中国经济才能“识水性、顺洋流”。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绝不是只看速度,更不能速度一降就惊慌失措。形势究竟怎么样?风险到底有多大?自己有哪些优势?长远目标是什么?3年来,党中央拨开层层迷雾,辨清发展大势。

向内看,高速增长30多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而资源压力在加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速,中国“做不到”也“受不了”。增速换挡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向外看,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增速普遍回落。2014年,我国已有1/4的省区市迈入“人均1万美元俱乐部”,增速放缓势在必然。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今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发人深省。

党中央多次强调,我国经济正在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国内、国际条件都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一定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这是以辩证思维对经济大势作出的前瞻判断——

新常态有不利因素,更有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的话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

新常态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

新常态下发展经济,既要精准发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防范化解风险,又要注重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常态关注“量”与“质”的统一。

“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总书记就十三五规划建议向十八届五中全会所作的说明中,充满发展的辩证法。

从五个“更加注重”,到八个“更加注重”,再到十个“更加注重”,传递的是同样的信息:我们宁可速度慢一些,也要更加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更稳健,气质更好,放在全球坐标系上,更是标准的“高富帅”:

“高”,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领跑全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动力源。

“富”,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增长,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的中高速增长,每年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些年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多。

“帅”,经济增长含金量更高,单位GDP能耗下降,就业保持稳定,居民收入连年增长;结构更合理,轻的正重起来,2015年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比重占到50.5%,成为“第一产业”,冷的正热起来,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66.4%,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消费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