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工作经验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2-01 16:19:47

“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成为不少城市工作的重点。

广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而且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300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超过260万人。

为把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创建为平台,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的双向适应。日前,记者深入广东各地,探访当地的城市民族工作经验。

解决实际困难,让少数民族群众适应城市生活

位于越秀区光塔街光塔路63号的穆伊家清真超市,面积虽不大,但各类商品一应俱全。超市入口的摊位上,悬挂着从宁夏空运来的新鲜牛羊肉。超市老板苏正军,是一名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回族人,来广州打工的十几年间,他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从小摊贩变成了大老板。

在广东,像苏正军这样的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正以他们适应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光塔街是广州市少数民族群众最集中、民族成分最多的街区,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154人。在这个有着浓郁民族风的街区内,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我们历来注重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水平。”广东省民宗委副主任黄忠幸对记者说,多年来,通过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他们着力解决了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生活特殊需要。

清真饮食方面,广东全省现有清真拉面店4400多家,覆盖全省各城市,广州设立清真食品专项经费,广州、深圳建设完善了清真屠宰场、清真酒店、清真超市和清真专柜等设施。殡葬方面,广州、深圳、汕头、肇庆等市通过新建或扩建回民墓地,积极解决有关少数民族成员去世后的土葬问题。

社区嵌入式发展,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社区,是广东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广东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深圳市的宝民社区,近年面临“出租屋数量多、企业商家多、人口总量大且流动性强、服务需求大、管理难度大”的难题。为更好地服务辖区少数民族群众,社区大胆转变工作理念,在全省成立了首个“民族之家”服务平台,把各族居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活动起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在“民族之家”内,有爱心居民和企业捐赠的电饭煲、微波炉等小家电,用来免费提供给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社区综合党委书记王永生介绍,提供定期开展“健康小屋”项目,对每位少数民族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等活动。

黄忠幸表示,在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同等享有入户、社保等公共服务待遇,深圳市、湛江市霞山区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东莞市3年来共积分入户少数民族人员1088人;佛山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同享受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如今,广州、深圳等市在社区服务管理框架体系设计中,嵌入民族工作内容,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少数民族服务平台,在办理证件、就业咨询、技能培训和困难救助等方面,向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帮助,已经成了“标配”。

打开法律服务大门,做少数民族群众的贴心人

在广州白云区的石井地区,以维吾尔族群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十分集中,而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由于少数民族群众与当地群众生活习惯差异大、语言不通以及对本地政策不甚了解等原因,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2014年,石井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应运而生,这是广州白云区设立的首个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搭建了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维权阵地。

工作站成立不久,来自新疆的斯地克便找上门来。他向工作站工作人员反映其租赁了位于石井的一处房屋,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及交付了押金后,由于个人原因需要退租,遂与房东产生纠纷。

工作站值班律师王长玉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积极与对方当事人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房东及房屋中介公司退还了斯地克房屋押金及中介费共4200元,及时、高效地维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为满足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广东省司法厅发文明确要求各地建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或工作站。据统计,仅在广州市,就已经有206个法律援助站开设了少数民族法律咨询援助项目,建立了70多名少数民族律师的人才库,免费提供劳资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2000多人次,真正做到了“打开服务大门,做少数民族群众的贴心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