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三重乡愁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2016-02-02 21:44:41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

在诗人的笔下,乡愁是对故乡无数碎片化的记忆,无法割舍,难以忘怀,永不老去。乡愁,一个如此文学而又柔情的字眼,竟也屡屡从日理万机的习近平口中咏出,令人倍感温暖。“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思乡恋乡愁不禁涌上心头。“学习中国”小编和您一起追逐习近平的“三重乡愁”浓情。

习近平的三重乡愁

图为: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仔细察看洱海边的生态保护湿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沿着泥瓦飘飘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颗永不结果的龙眼树......”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人们美好家园的期盼。“记得住乡愁”,就是强调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城市原有的地貌风光,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打造出每个城市的特色。我们要千城千面,而不要千城一面。

有山有水,是非常朴素简单的要求。真正实现却非易事。随着我国城镇化突飞猛进,许多地方砍树、填湖、盖楼,大量自然山水、乡村田园被蚕食,到处是刺眼的钢筋水泥“森林”,自然风光难觅,青山越来越远,绿水越来越少,乡愁无处寄托。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工业化、城镇化不能割断乡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靠的是科学的理念、科学的规划、科学的管理。绿色发展观是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新道路的发展观,是留得住乡愁的发展观。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乡愁就像小时候爱吃的东西

乡愁就像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总也吃不够,无论多久,那种味道在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想到都很美好。所以,有人说乡愁是什么,是记忆里妈妈的一碗手擀面,是家乡小摊上一碗冒着热气的馄饨……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阳的牛肉粉。”习近平回忆道,那是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到贵阳去开全国扶贫会,当时他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也是分管农村和扶贫的省委领导。一天,他想在贵阳吃点小吃,就点了一碗牛肉粉当早餐,但吃了一顿不过瘾,还想吃第二顿,可惜没时间了。他说,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住人。

这就是习近平津津乐道的乡愁,是最接地气的乡愁,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乡愁。一碗小小的牛肉粉让习近平时隔二十多年都念念不忘,时至今日,习近平对贵阳印象最深的还是牛肉粉。

最简单的东西,却也只有在故乡才能吃得出那种味道,那是只有在故乡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那是故乡独有的特色。乡愁,是对故乡最深的眷恋和牵挂,无可替代,无人能比。

习近平的三重乡愁

图为: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拉家常。

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古生村依山傍水,有上千年历史。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来到洱海边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十分高兴。习近平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他深情地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听村民讲,站在苍山洱海旁,看着古生村整洁的环境,古朴的形态,习近平不无感慨地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

“环境整洁”“古朴形态”“庭院”,这是习近平眼里能够记得住乡愁的庭院。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一就是“村容整洁”,这是对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环境整洁,不仅意味着居住环境干净整洁,更暗含着乡村建设要有科学规划并有序地进行。建设美丽乡村,要留住青山绿水。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庭院特色。宋人戴复古在《鹊桥仙》中曰:“新荷池沼,绿槐庭院,檐外雨声初断。”想象一下,初夏时节,满池塘的荷花挨挨挤挤,槐树的绿荫洒满庭院,该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场景。就如习近平看到的大理村民的庭院,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一家七口四代同堂,多么其乐融融的幸福之家,这样庭院的怎么能不让人“记得住乡愁”呢?

大理古城、大理三塔、一棵棵古树,这都是大理人的乡愁。时代在变,这些系着大理人乡愁的关键物没有变,也会好好被守护,亘古不变。只有记住乡愁,才能更加热爱家乡,更加热爱祖国。思乡、念家、怀旧、守护、建设、发展,都是乡愁最可贵的基因。当你离开这个地方以后,总会时常想念这个地方,这就是习近平不忘的乡愁。习近平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到路旁田里,连片的向日葵花开得正艳,习近平下车驻足欣赏。当地干部介绍说,伴随美丽乡村建设,山花繁茂的花茂村成了婚纱拍照地,不少附近的市民结婚都到这来。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习近平边走边询问当地脱贫致富情况。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乡情顿起,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整洁的乡村小径,道旁开满鲜花,田地里金黄色的向日葵竞相开放,路的尽头若隐若现地散落着土墙木屋,这些犹如电影里的美妙画面,是习近平在花茂村看到的场景,让他不由得又记起乡愁。

乡愁是什么,就是看到就会喜欢,喜欢就不想离开,离开就会永远牵挂。大多数人心中理想的居住环境不过如此,鲜花、小路、木屋,与心爱的人相依相伴而已。就像那些前来拍婚纱照的人,与自己相爱的人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小村落里留住彼此最美的瞬间,或许会成为他们此生最美的记忆之一。

习近平的三重乡愁

图为: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

习近平带上自家婆姨找乡愁

习近平对乡愁的诠释不仅在语言上,还落实到了行动上。2015年春节前夕,在这个千家万户赴团圆、游子归家的时节,习近平去的第一个地方是位于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回到他曾经的“家”。这里是当年不满16岁的他下乡插队的地方,一干就是7年。在这里,他真正懂了百姓,懂了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从这里出发,从村支书干起,直到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里的记忆,是他的乡愁……

在梁家河,习近平这样介绍夫人彭丽媛:“这是我的婆姨”。“婆姨”是陕北人对自己爱人的特有称呼,习近平沿用这一称呼向陕北老乡介绍自己的爱人,就是要表明自己时刻也没有忘记黄土地的培养之情,要永远记住这里的乡愁。习近平还在当年的入党介绍人家吃了饭。习近平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习近平又一次提到了地方小吃--“酸菜”。黄土高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冬天蔬菜金贵,所以家家户户在秋天都会腌渍很多酸菜作为过冬的储备,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估计很多人都不腌酸菜了。习近平不但爱吃,还会做呢,更重要的是现在还想吃呢!

对于某种食物味道的怀念是人最真实、最朴素的感情流露。怀念某种食物实质上是对食物背后承载的某种精神的留恋。习近平在梁家河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梁家河的乡愁却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习近平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无论职位多高,他始终惦记着自己是从黄土地走出来的,那里有他记得住的乡愁。

祖国锦绣河山镌刻着习近平心中的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三重乡愁:第一重,习近平的乡愁,在梁家河、在贵阳、在洱海边,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里;第二重,中国共产党的乡愁,在井冈山、在延安、在西柏坡,在党的成长历程里;第三重,中华民族的乡愁,在西安、在南京、在北京,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

对于个人而言,乡愁或许是妈妈的唠叨、儿时的玩伴、房前的小河、嘴里的零食。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乡愁或许是农民额头的汗水、工人手上的老茧、军人身上的迷彩。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乡愁或许是散落在秦砖汉瓦里的一搓泥土、神州飞船划过太空的那一抹痕迹,所有炎黄子孙的踪迹,都是中华儿女牵挂的乡愁。

(本文来源:学习中国)